中国品牌是干出来的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每日两会热点”专栏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品牌”以高达31611分的“舆情热度指数”排名3月14日两会“热点话题”榜首。
“中国品牌”话题如此受关注,与当天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举行以“质量提升”为主题的记者会直接相关。质检总局局长支树平在回答中外记者关于质量问题的提问时,特别强调了品牌建设的重要性。他表示,我们要抓好品牌建设,培育一批真正叫得响、消费者欢迎,甚至国外消费者都欢迎的中国品牌,打出我们的“金字招牌”。
当然,“中国品牌”成为热点话题,并非只是在今年两会期间。事实上,近些年品牌问题一直维持着高热度,不仅在民间有较高的“点击率”,更是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关注,成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关键词”。
不过,需要清楚的是,全社会关注品牌问题,对打造“中国品牌”寄予厚望,却是基于当下我国品牌建设并不令人满意的现状。正如支树平局长所指出,我国质量水平总体还不够高,品牌建设的差距还比较大,尤其缺乏全世界驰名的大品牌。
只有认识到存在的问题,以问题为导向,才能解决问题,取得进步。品牌建设也是这样。那么,我国目前为什么缺少世界知名大品牌呢?在一些学者看来,我国很多企业品牌意识不足;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和独立知识产权,不能从技术含量上支持全球品牌的形成和提升;部分国人对国产品牌缺乏自信和支持……这些因素都成为中国品牌发展的羁绊。
上述分析都有一定道理,但它们似乎都是外在原因,真正起关键作用的内在原因却并没有提及。古语有云: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中国品牌寂寂无名,问题不在外在环境怎样,而在品牌自身缺乏“立”的“所以”,缺乏让人知的“能”。简单地说,经济政策、市场环境甚至创新技术等都是品牌形成的外因,而作为内因的“所以”和“能”,简言之就一个字:干。中国品牌“无位”“人不知”,最大的问题是太浮躁,没有多少企业能够认认真真干事业,做不到像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那样“撸起袖子加油干”。
我们有很多企业,这么多年来,做电脑的大多是在“攒”电脑,做汽车的大多也是在“攒”汽车,脑子里想的除了利润就是份额,很少有企业能够沉下心来,下大力气、花大成本去坚持做一件行业内独一无二的开创性的事。有人说,品牌是有精神和理想的,而中国的品牌恰恰最缺的就是这一点。中国市场太大了,中国市场的钱太好赚了,一锤子买卖就能捞钱,谁还去费劲创立品牌?许多企业动辄把“国家使命”“民族情感”等这些大词加进品牌的筐里。但它们根本就不知道,世界级的品牌从来都不喊这些口号。因为在全球一体化的市场中,大多数消费者只为自己的生活品质和生活方式埋单。
世界级品牌的理想很朴实,就是通过改变人们的日常生活品质赢得市场;它们的精神也很简单,就是执着加实干。中国品牌要想强大起来,就必须戒除浮躁,沉下心来,认定目标,扎扎实实地去干。怎么干?就是大力弘扬工匠精神,让工匠精神融入现代工业生产与管理各个环节,全过程加强质量控制和管理,不断增强产品的竞争力。产品有了竞争力,品牌才会有底气,发声才会硬气,也才会逐渐积累起人气,成就名气。(作者:胡立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