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部部长陈吉宁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举行的记者会上指出:
空气质量改善显著但短期内不可能解决
空气质量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3月9日邀请环保部部长陈吉宁就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第一个问题就是空气质量。陈吉宁指出,空气质量包括PM2.5,主要受两个变量的影响,一是污染物的排放量,二是气象条件。气象条件不可控,排放量是可控的。环保工作的目标就是把人为污染物排放量尽可能减下去,减到最小环境容量允许的排放量,就会减少甚至不发生重污染天气。这个环境问题就解决了。一般来讲,环境问题不是短期两三年可以解决的,需要一个比较长的时间。
陈吉宁介绍了过去3年的雾霾治理情况:2016年,北京市PM2.5平均浓度为73微克/立方米,比2013年下降18%。2016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这3个控制PM2.5的重点地区,平均浓度分别为71微克/立方米、46微克/立方米、32微克/立方米,与2013年相比,分别下降33%、31.3%、31.9%。
“另外还有一组数据,2016年74个重点城市PM2.5平均浓度是50微克/立方米,比2013年下降30.6%。除北京之外,所有控制PM2.5的地区,在过去的3年里都减少了30%以上。随着这30%的减少,优良天数的比例在上升,重污染天气发生的频次也在明显降低。”他表示,如果从3年来的情况看,空气质量有一个整体的、全面的改善。与发达国家相比,改善速度上看中国也并不慢。
陈吉宁指出,在中国改善空气质量要比其他国家难得多。“发达国家解决大气污染问题,基本上是分阶段解决,先解决燃煤的问题,再解决机动车问题,是分阶段、比较长的一个时期解决的。我们不同,我国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主要是以煤炭、化石燃料为主。同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的生活方式也不够绿色,汽车的保有量增长也很快。所以,我们单位面积上的人类活动强度比他们高很多。在这样一个比较难的情况,3年时间取得这样的成绩,充分说明我们当前大气治理的方向和举措是对的、是有效的。”
陈吉宁坦言,冬季取暖的污染改善程度并不大。他同样拿出了3年的比较数据:2016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3个重点地区和74个城市取暖季的PM2.5平均浓度分别为122、61、47、76微克每立方米,与2013年相比分别下降9.6%、36.5%、26.6%和20.8%。数据显示,冬季重污染天气主要出现在京津冀地区。陈吉宁指出,背后主要原因是包括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在内的经济社会活动造成的,解决它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陈吉宁表示,发达国家解决空气污染问题用了20年到40年的时间,有的甚至用了50年的时间,中国一定会比发达国家更快解决这一问题。他希望每个人不要成为环境问题的旁观者、指责者,要成为解决环境问题的参与者、贡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