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3·15年度报告:在融合发展的时代共铸诚信
现状
手机预装软件多且乱
刚买来的手机里一般都会装上几款软件,为的是让消费者使用方便。但是不少消费者发现新买来的手机里除了几款常用的软件外,还有很多不必要的软件。这些软件占空间不说,还会偷流量、偷信息,而且还删不掉,让人非常头疼。
近日,广东佛山市顺德区消费者张先生向记者投诉称,他把新买的手机放在抽屉里充电,没想到3小时后就被中国电信告知已用了23G流量,必须补缴1100元上网费。中国电信技术人员与手机厂商的工程师调查后确认,异常流量是因为手机内某款预装软件重复下载大量文件产生的。
面对这样的偷流量预装软件,消费者首先想的当然是卸载了,但是在卸载时却又发现根本无法做到。北京消费者吕女士告诉记者,那些预装软件通过正常途径根本卸载不了,要想卸载,必须通过刷机获得ROOT权限。但获得权限强制删除后,手机的售后服务又会受到影响,因为很多手机厂商规定刷机后将不享受质保。
据了解,一般手机预装软件可以分为厂商预装和刷机预装两大类,厂商预装就是制造商自己在出厂时就已经装好,但是数量最多8至10款。手机出厂后,在流通渠道中的各级代理商、销售商也会安装软件,此时手机中的软件数量甚至会激增到几十款。为了保证软件不被消费者卸载,不法商家就把这些软件设置成无法卸载状态。
2016年8月,中国互联网数据中心发布的《2016年中国Android手机预装软件调查研究报告》显示,2016年Android手机平均预装软件数量约为9.2款,手机预装软件平均占用手机存储空间为634.4MB。在使用率方面,13.9%的用户完全不会使用预装软件,65.3%的用户表示会使用少部分预装软件。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预装在手机中的软件十分危险。上述报告指出,从权限角度看,79.5%的预装软件自带开机自启权限,74.9%的预装软件自动消耗流量。有95.6%的用户会尝试卸载预装软件,系统工具和安全软件是预装软件两大卸载途径,但70.2%的用户通过手机安全软件发现预装软件无法卸载。
从智能手机普及开始,预装软件就被手机厂商自发地植入新机系统中,一直如影随形地伴随着智能手机市场的扩张,逐渐形成了行业惯例。目前国内主流智能手机厂商都会有应用预装,无论是Android还是iOS都很难幸免。长期以来,手机预装软件因为删不掉、耗流量、占内存而被网友戏称为手机“牛皮癣”。中国电信广东公司相关技术人员说,手机预装软件不仅会占用大量手机内存空间,而且某些自启动、自联网的应用还会大量消耗用户流量,个别山寨厂商甚至会直接将木马病毒植入手机系统。
预装软件无法卸载,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与选择权,给消费者造成损失。2016年12月23日,工业和信息化部颁布的《移动智能终端应用软件预置和分发管理暂行规定》明确指出:生产企业和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应确保除基本功能软件外的移动智能终端应用软件可卸载。
上述规定的出台,意味着多年来已经成为手机行业惯例的预装软件行为被戴上“紧箍”,不再是手机厂商默认的囊中之物。而对于预装软件市场来说,尽管短期内装机量会受限,但却是走上规范化发展的第一步。
成因
巨利诱惑 法律缺位
手机预装软件不可卸载,不仅占用手机内存,影响运行速度,还会偷走手机流量,损害消费者的权益。手机预装软件之所以不可卸载,既是因为其背后有一条黑色利益链,软件商会为手机厂商支付一定的费用,而我国缺少相关法规来规范手机预装软件,对不可卸载软件缺少禁止性法律规定。
预装软件无法删除的背后,有着巨大的经济利益,无论是生产厂商,还是手机批发商甚至是运营商,都能从中获利。据了解,手机厂商在系统中每预装一款软件,会获得3元左右的收益,部分收益高达10元或者更高。像某些预装了70多款软件的手机厂商,每销售一部手机,软件预装收益最低都有200元。亏损卖硬件,靠预装软件盈利,是部分手机企业的畸形生态。
由于预装应用软件能赚钱,大部分手机厂商、批发商、零售商、电信运营商都会给自己销售渠道内的手机装大量软件,少则七八款,多则十几款。这些预装软件有的开机自启偷流量,有的不时推送信息和广告,更有的恶意窃取信息、扣费、欺诈、破坏系统安全等。《移动智能终端应用软件预置和分发管理暂行规定》是我国第一部明确手机预装软件必须可卸载的法规。在此之前,工信部曾两次下发通知,要求“手机生产企业不得安装未向用户明示并经用户同意,擅自调用终端通信功能,造成流量耗费、费用损失、信息泄露的软件”。但从实践来看,并没有对手机“流氓软件”形成有效约束。
手机用户对预装软件可卸载的消费权利能否真正回归,还需要相关部门的严格监管。很多行业都有严格规定,但总有一些敢于犯规者,说到底,就是违法成本太低。因此在《移动智能终端应用软件预置和分发管理暂行规定》实施之后,还要加强对相关规定执行的检查督促力度,让那些蔑视政策法规者付出应有的代价。
建言
全国移动互联网安全测评中心副主任 赵燕涛:堵住预装软件的安装渠道
现在销售手机的渠道比较多,从监测情况看,像国美连锁店、电信营业厅等这样正规渠道销售的手机,预装软件比较少,恶意软件更少。但是一些街边的小店,或是网上的一些小电商销售的手机问题比较严重,这些手机里面预装的软件比较多,我曾看到过预装70多款软件的手机。在销售渠道里代理商、销售商都会打开手机的外包装安装软件,然后再将包装复原。每经过一级代理都会装一次。一些渠道商从安装软件上就能挣不少钱,他们对于这些软件并没有进行检测,所以难免会含有恶意应用。渠道里的这种乱象必须要严格监管,才能保证消费者最终使用到安全的手机。
由于预装软件市场还比较混乱,所以消费买手机要到正规渠道,不要因为便宜几十元就在没有保障的小店铺买。
天津四方君汇律师事务所律师 吴子畏:追本溯源 严加惩处
手机预装软件无法自由卸载,违反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有权决定自己购买什么样的手机,有权选择是否卸载自己不需要的预装软件。
预装软件本身没有错,但预装软件无法卸载,就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以及公平交易权。如果还带有耗电、耗流量、吸费等行为,那就严重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以往手机预装软件难以卸载呈现泛滥的趋势,关键在于违法成本太低。只有让那些蔑视政策法规者付出沉重代价,其才会产生畏惧感。预装软件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有开发软件的,有往手机里装的,需要很多人参与,在抓到预装软件的人后,应该追溯整个开发、安装过程中所有参与的人员和单位,进行严惩,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杜绝预装软件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