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3.15

返回首页

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举行记者会

提高供给质量 严格安全监管

支树平孙大伟田世宏就“质量提升”问题答记者问

3月14日上午10时,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新闻中心在梅地亚中心多功能厅举行记者会,邀请质检总局局长支树平、副局长兼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主任孙大伟、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主任田世宏就“质量提升”的相关问题回答记者的提问。记者会由新闻中心副主任、中国记协书记处书记王冬梅主持。

支树平:今天全国人大新闻中心首次以“质量提升”为主题,组织专门的记者会,这么多记者踊跃参加,让我们很感动,也非常感谢。质量问题是党和国家非常重视的一个重大课题,是老百姓普遍关注、国际社会也关注的问题。这次记者会以质量为主题,体现了对质量的看重,对质检工作的看重,具有时代性和导向性。

质检总局是国务院主管质量的部门。2001年,在国家谈判加入WTO大背景下,中央决定把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和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整合成立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实现了质量内检和外检的一致。质检总局管理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这四大国家质量技术基础,专门设有副部长担任主任的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和国际组织来对接。

新闻界朋友们一贯对质量、质检都十分关注支持。现在是全社会关注质量发展的黄金时期,我们更希望得到新闻界朋友们的监督、批评,也需要您们的宣传、鼓劲。

湖北广播电视台融媒体新闻中心记者: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全面提升质量水平。作为消费者,我们也确确实实感受到一些质量的提升。在我们感受到质量提升的过程中,还遇到了质量的烦恼。请问一下支局长,您如何评价现阶段的质量状况?

支树平: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您说出了大家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作为质检总局局长,我自己的感受是中国的质量状况有喜有忧。我们的质量有很大的进步,但是也有不小的差距。

先说“有喜”,我们有很大的进步。党和国家一直高度重视质量,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质量,各级党委政府也对质量抓得越来越紧。比如各地普遍开展了“质量强省、强市、强区”活动。去年,全国“质量月”活动联合主办单位增加到42个。全社会重视质量、抓质量的氛围基本形成,国家质量总体水平稳中有进。其中,产品质量总体水平在提升,工程质量不断好转,环境质量正在改善,重点服务领域顾客满意度保持在“比较满意”的水平。

“稳”,体现在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合格率2013年到2016年稳定在90%以上,2016年达到91.6%。“进”,体现在重要产品质量都有明显进步,去年10类重点消费品合格率提升了5.2个百分点,电商产品质量提升了11.4个百分点。出口工业产品这两年因为质量问题被退货的批次和金额也在下降,去年同比分别下降13.1%和19.4%。近年来还有大量的产品走出国外,尤其是高铁、核电和工程建设等大批中国优质装备行销全球,本身就有质量的支撑。

所谓“有忧”,就是我们还有不小的差距。我国质量总体水平不够高,一部分产品档次还比较低。特别是中高端产品难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以至出现“海淘”、“海购”等消费外溢现象。尽管中国有一些商品走到国际先进行列,但总体上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国际竞争力有待增强。服务业稳中有进,但总体上提升还比较缓慢,在某些服务领域,老百姓还是有这样、那样的意见。更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品牌,许多产品是贴牌生产,全世界驰名的大品牌我们国家还比较少。

另外,从质量发展的环境来看,一些局部地方还不尽如人意。国家整体质量环境还是比较好的,但在一些地方还有差距。有些地方还是更多关注GDP,对质量重视不够,投入也不够,在法规、投入、人才培养上还有一定差距。我们都说,质量是企业的生命,但是有些企业质量管理体系不够健全,质量控制体系也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特别是有的企业不讲诚信,有时候以降低质量为代价来参与竞争,严重的甚至制售假冒伪劣产品。

第三个差距,我国质量技术基础还不是很强。国家质量技术基础包括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在这些方面,我们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一定差距。现在我们的出口企业每年都遭受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影响,甚至受到损害,很大程度上跟我国质量技术基础不强有关系。所以,我刚才说有喜有忧,我们有进步,但是也有差距,提高质量迫在眉睫。作为一个质检工作者,我们心里始终有很大的压力。

光明日报融媒体记者:刚刚支局长提了,我国产品质量总体上是在提升的,但是也存在满足高端需求不足、消费信心不足等问题,所以出现一些海外抢购。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开展质量提升行动,请问这一行动如何具体开展和部署?

支树平:谢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质量提升行动是党和国家作出的专门部署,也是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今年两会有一个质量方面的热词,就是质量提升。开展质量提升行动不仅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到,在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也已经明确提出来。习近平总书记对质量提升做出重要论述,也有专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国家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供给和需求两侧都有,但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事实证明,我们国家不是需求不足,或者没有需求,而是需求变了,供给的产品却没有变,质量和服务都跟不上。所以要提升质量,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究竟怎样抓质量提升,作为质量工作主管部门,我们有以下的考虑和安排。

首先,把中央关于质量发展的大政方针贯彻好。质量提升是中央的部署。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质量,明确提出“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三个转变”——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他特别强调,要把提高供给质量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方向,要把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作为提升供给体系的中心任务。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要树立质量第一的强烈意识,下最大气力抓全面提高质量,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李克强总理也不断强调质量工作,指出质量是强国之基、立业之本、转型之要。总理去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加快建设质量强国,这一次又强调质量提升,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

可以说,党中央、国务院对质量的重视前所未有、无以复加。各级党委政府应该切实把思想、行动和重点工作统一到中央的大政方针上来。希望大家都树立质量第一的思想意识,抓质量提升,开展质量提升行动,让提升质量成为全国的统一行动。

第二,要把党和国家关于质量发展的重大举措落实好。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关于质量发展的重大举措。国务院先后印发了《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计量发展规划》《关于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消费品标准和质量提升规划》。“质量强国”被写入国家“十三五”规划和政府工作报告。国务院还对各省(区、市)实施了质量工作的专门考核,中国质量奖经批准设立。国务院专门同意举办面向国际的中国质量(北京)大会。国务院还明确要求,要建立质量追溯体系,建立商品质量惩罚性赔偿制度。这些举措都非常好,如果这些举措都落实下来,我国质量水平肯定会提升。

第三,要把质量提升的具体行动组织好。具体有三句话:“找准着力点、牵住牛鼻子、打好组合拳”。“找准着力点”,就是抓住各地主打产业、主打产品提升质量。今年再抓10类大家关注的消费品来提升质量。“牵住牛鼻子”,就是抓住标准、提升标准,实施标准提档升级。“打好组合拳”,就是充分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充分运用各种质量方法手段提升质量。

一是抓质量宣传动员,就是要把党和国家的质量大政方针都宣传出去,把全社会动员起来,就像习近平总书记讲的让重视质量、创造质量成为社会风尚,像李克强总理说的让追求质量、崇尚卓越成为全社会、全民族的价值导向和时代精神。

二是抓质量攻关整治。针对质量短板,我们要组织各方面力量,进行技术攻关、提出技术改进提升方案。对一些产品生产集中、假冒伪劣又多的重点地区实行区域整治,甚至搞集中整治、挂牌督办。必要的时候,甚至可以约谈当地负责人,亮黄牌、曝光。对于生产假冒伪劣产品的行为,更是坚决打击,毫不留情,抓好质量整治和专门治理。

三是抓全面质量管理。质量管理是企业永恒的主题。企业不仅要有国际国内先进质量管理办法,还要把质量管理体系都建立起来。我们要树立一批质量标杆,培养一批“隐形冠军”。要抓品牌建设,培育一批真正叫得响、消费者欢迎,甚至国外消费者都欢迎的中国品牌,打出“金字招牌”,把老百姓质量获得感搞得满满的,把国货形象树得高高的。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和国际在线记者:“质量提升”是今年两会的一个热词,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请问,您怎么看待这个质量时代?该如何推动进入质量时代?政府工作报告还提出要扩大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的实施范围,这项工作目前进展如何?老百姓什么时候能够在国内也真正购买到跟输出到国际市场相同质量标准的产品?

支树平:这位记者的问题提得好。“质量时代”的提出确实让人心头一振、眼睛一亮。在李克强总理作报告的时候,大家都有这个感觉。我也希望能把“质量时代”这个词在全社会喊响。就像今天人大新闻中心专门举办“质量提升”记者会,您又专门提出这样的问题,我觉得这本身就带有质量时代的气息,也感受到了质量时代的气息。

究竟怎样看待质量时代、描绘质量时代?这是一个新课题。我想,就像我刚才给大家介绍的,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质量,党的十八大提出“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强调“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如果立足点转过来了,质量中心地位确立了,可以说就是质量时代的到来,我们对此非常向往。再具体化一些,就是质量环境的改善。如果各级党委政府再不简单地以GDP来论英雄了,而是更多关注到质量提升,特别是经济社会发展质量提升;各行各业都把质量放到突出位置,农业、工业制造、服务业等方方面面都坚持质量第一;老百姓关心的医疗、卫生、教育、养老等方面都重视质量,甚至国家机关办文办会,给老百姓办事都讲究质量,重视质量、创造质量成为一个社会风尚,那质量时代就到来了。现在大家都关注国货的情况,国货因质量而强盛,国家因质量而强盛,那就是质量时代的到来。

但是,质量时代不是一蹴而“进”的,要砥砺前行,像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那样,踏石留印、抓铁有痕,一步一个脚印去往前进,一锤一锤钉钉子去抓。至少要抓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抓战略。真正把质量摆到战略的位置上,放到立足点的位置,放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方向和中心任务上,喊响质量强国。二是抓升级。抓质量不能坐而论道,要全面开展质量提升行动,一个一个行业、一个一个产品抓,抓产品质量提升、服务质量提升、工程质量提升、环境质量提升,进而提升经济发展水平。三是抓基础。抓住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这四大国际公认的国家质量技术基础,为质量提升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四要抓共治。把全社会动员起来,实行质量共治。督促企业发挥质量主体作用,强化政府监管和服务,建立起质量追溯体系、激励机制。让追求质量、重视质量、创造质量成为社会风尚,形成人人重视质量、人人创造质量,人人享受质量的崭新时代。

孙大伟:感谢这位记者朋友关注“三同”工作。为了满足消费需求升级的需要,质检总局和国家认监委2015年就开始在出口食品企业开展“同线同标同质”的探索。“三同”是指企业在生产内外销产品时,在一条生产线上按照相同的标准进行生产,从而使产品达到同样的质量水平。如果中国标准与进口国的标准有差异,我们按照“就高不就低”的原则执行,生产出高品质的产品。为了能够保证产品符合这些要求,生产企业还必须满足三个条件:一是具备出口备案注册资格,有实际出口业绩。二是出口企业要进行自我承诺,按照“三同”要求生产。三是生产企业要获得国际通行认证,保证持续生产符合“三同”要求的产品。

2016年5月,我们已经建立起了“同线同标同质”产品的信息服务平台。目前,全国已经有1180家企业,大约5000种商品,达到了“三同”的要求,已经在公共服务平台上线。下一步,我们还将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扩大“三同”实施范围,完善公共服务平台,特别是着力加强对“三同”产品的质量和生产企业的监管。

环球时报环球网记者:中国输非产品中有一些假冒伪劣产品,影响到并损害到了中国制造的国际形象。质检总局对于提升输非产品质量,已经采取或者准备采取哪些措施?

支树平:谢谢这位记者关心输非商品。非洲人民是中国人民的好兄弟、好朋友,我们非常愿意让非洲的兄弟姐妹们能够享受到、用到中国的好产品。总体上,输非商品是比较好的,但也确实出现一些假冒伪劣商品。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国外进口商的因素,也有国内生产商的因素。

质检总局对输非产品质量一直高度关注。2013年以来,我们加大口岸监管改革力度,大大减少出口商品法检目录,取消了一般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法检。在此背景下,质检总局把输非产品作为重点,安排专门人力和物力加严管理,维护中国制造的形象,维护中国和非洲人民的传统友谊。

一是抓源头监管。加强口岸把关,加强与非洲国家的合作,组织海外打假。2013年以来,在口岸查验输非商品26万多件,其中查出假冒伪劣和不合格产品13000多批次。二是开展“清风行动”,打击输非假冒伪劣产品。仅2016年,就查办204起涉及非洲产品的假冒伪劣案件,查获66万多件产品。三是加强与非洲国家的联系,建立海外打假维权网。已经在14个国家建立了海外打假维权网,累计为50个非洲国家培训了1000多名质量官员。可喜的是,现在输非质量得到提升。输非不合格产品检出率从2014年的7.52%,降至 2016年3.2%。下一步,我们要盯住不放,切实维护输非产品质量安全,维护中国制造的形象,维护中国和非洲人民的传统友谊,争取让非洲人民更加喜爱、更加信赖中国产品。

新华社记者:我有一个问题请问支局长。质检总局是非常重要的涉外部门,在服务“一带一路”的建设中做了许多工作。比如中欧班列的全线贯通和标准的互联互通等等。请问,2017年质检总局还有哪些措施?

支树平:您问了一个应该说是很大的问题。“一带一路”是党中央提出的国家战略。现在全党全国人民都在关注、支持“一带一路”的建设。正如您刚才所说,质检总局是一个涉外部门。质检总局当年成立的时候,在加入WTO背景下,把国内产品的质量监督和进出口商品的检验检疫整合在一起了,所以我们这个局的名字后半截是“检验检疫”。这样一来产品进出口、贸易便利化、国际产能合作等,都跟我们这个局职能密切相关。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实现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落实这“五通”,对于质检总局都有用武之地。因为我们的职能里有检验检疫,还有标准、计量、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我们质检总局是一个技术性很强的部门,近年来,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也确实把为“一带一路”服务作为工作重点。就是要发挥技术专长,就是要打“技术牌“、念”服务经”,为推动“一带一路”战略服务。

简单来说,首先是围绕“一带一路”进行全面谋划推进,先从国内做起,出台了支持沿边地区开发开放意见,围绕中欧班列,建立检验检疫监管信息化系统,为中欧班列的开通提供检验检疫便利,同时也加强了监管。围绕丝绸之路经济带,推进检验检疫通关一体化,凡是位于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检验检疫局,对报检、检验、放行都实行了一体化。也出台了服务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检验检疫工作方案。

第二,突出技术合作。我们和沿线27个国家签了62个合作文件,大量是技术性的文件。其中围绕标准,我们制定了标准联通“一带一路”的规划,认证认可制定了认证认可服务“一带一路”的愿景和行动计划,计量也制定了服务“一带一路”愿景和行动计划。在技术上围绕重点加以突破,在实际中做了很多工作。

因为我们质检总局管检验检疫,也有质量、标准在我们手里,我们用这个为贸易、为国外工程建设、为企业“走出去”提供支撑。比如标准,很多企业要走出去,计量、标准与国外不一样,需要互认互换。比如,有一个重大的油气项目在国外开发,就遇到了标准问题,该项目的公司在国内采购的大量物资和设计生产时使用的是中国标准,与土库曼斯坦有关政策不符,遭遇标准问题。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积极推动中国标准在土国的授权使用。2014年,83项中国标准在土库曼斯坦注册并授权使用,为该公司带来了很大的便利,而且节约了很多费用。

另外,“一带一路”开通以后,有许多出境班列遇到了检验检疫的问题。因为每个国家有每个国家的检验检疫制度,尤其是食品、农产品,每个国家都把得很严,有一些动植物产品别说进入,路过都不允许。所以,我们就研究检验检疫政策,为他们提供方便。比如像中欧班列,欧洲一些国家货物要进入中国,必然经过俄罗斯、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家,中间的检验检疫怎么办。我们就和这些兄弟国家商量,最后解决了过境检疫问题。像德国猪肉从德国一路通行,到了四川成都,这中间国家之间的检验检疫问题,都是我们通过谈判打通的。另外还有一些国家要借道中国,把货物运到我们周边国家去,这也有一个过境检验检疫的问题。现在有些国家的产品需要进入中国从新疆一直到连云港,然后出海到东南亚有关国家,我们也都在帮助他们打通关节。我们做了很多类似的工作,提供了大量的技术支持。

第三,就是风险监控。大量的货物交流和人员往来,都有一个质量安全和风险监控的问题。我们和有关国家建立了联合工作组,加强疫病疫情检疫,防止传进来。我们还加强了沿线国家质量安全风险监测。

下一步,在“一带一路”建设上,我们还有很多打算。简单来说,一是今年要举行“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我们有保障任务。大量人员进出,还有一些外宾带的食品、日用品要进出,这都是要检疫的。我们要在这方面做好工作,保证会议成功。另外,也要把我们与沿线国家的检疫合作成果争取在会上展示出来。

二是我们落实相关合作文件。目前已经有62个合作文件,中国人说了要算数,要让它落地,每一个合作文件都能够落实,这样贸易可以更畅通地进出,货物可以更便利地流通。

三是加强质量监管。做好标准协调、认证,加强执法互助,让“一带一路”成为一个友谊之路,也成为一个安全之路、和谐之路。

广西人民广播电台记者:作为“一带一路”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广西和东盟国家贸易往来非常活跃。我们注意到,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年内将会推动实现全国通关一体化。请问,检验检疫一体化之后,出入境商品的质量如何保障?另外,总局还会出台什么样的便利措施,促进与东盟国家的贸易往来?

支树平:您提了一个宏观的问题,也提了一个具体的问题。首先,您说政府工作报告提到,今年要实行全国通关的一体化,问我们在这方面有什么打算。质检总局在口岸上是一个重要的把关部门,为了保证全国通关一体化,我们和海关、边检、海事、交通等部门一起在探索一体化建设。质检总局在一体化建设上最突出的成果,就是去年12月,中国检验检疫电子主干系统全面上线运行。这个系统我们叫e-CIQ,全面上线标志着全国检验检疫通关一体化全面实现了。

简单介绍一下,检验检疫通关一体化就是以全国统一的信息化系统为支撑,以“通报、通检、通放”为主要内容开展的工作。举一个例子,任何一个进出口企业,想要报检或者检验,可以在全国任何一个地方报检并通关,实现进出口货物的进口直通和出口直放,确实便利了。真正做到让信息多跑路,让企业少跑腿,为企业提供了服务,效率也提高了。

刚才您提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提问的重心在后半截,就是便利化,质量怎么监管?这就说到我们部门的责任,就是把关与服务。大家都说我们是国门卫士,要在口岸上为中国老百姓把关,不能让有毒有害的物质、疫情疫病和不合格产品侵犯群众利益。当然我们作为政府部门,我们也要加强服务。我们讲服务,促进便利化,但是质量安全这个底线始终没有放松。我们的工作方针就是12个字:抓质量、保安全、促发展、强质检。保安全始终是我们的底线,现在虽然检验检疫一体化了,但安全这根弦始终没有松。某种意义上说,因为一体化了,保安全更便利、更有效率了,也可以说更加精准了。因为全国检验检疫系统联通成为了一个大的溯源和执法互助的体系。我们现在很好地运用风险管理,把全国进出口商品进行分类,风险低的、信誉好的,我们可以减少一些抽检频次,给他们很大的便利。对风险高的、不讲诚信的、有不良记录的,我们就要加严检验,甚至停止报检。再加上我们和兄弟部门一起建立联合惩戒机制,实现一处失信,处处受限。

关于您的第二个问题。中国-东盟关系已成为联系最广泛、成果最丰富、交往最密切的对话伙伴关系。我们一直把加强与东盟质检合作作为我们的优先方向。首先,我们建立了中国-东盟质检部长会议机制,从宏观上、战略层面上进行合作。去年9月份,在南宁召开了第5届中国-东盟质检部长会议,发布了部长声明,通过2017-2018行动计划,开启了动植物大数据平台和电子证书等重大合作项目。其次,我们还开展了检验检疫务实合作。过去3年,我们和东盟国家签署农产品食品检验检疫协议超过20项。我们也实行了很多实际措施。比如在广西凭祥建成了国检监管试验区,把很多从越南等国进口的水果、蔬菜,在那儿集中监管。试验区运行短短5个月,区域一体化货物检验检疫通关速度就提高了60%。

第三,我们加强了质量技术基础合作。我们在广西南宁建立了中国-东盟质量、标准化、计量、检测认证等6大合作中心,支持一些东盟国家建立了水稻、芥蓝、葡萄等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为东盟国家提供了相关培训。中国和东盟的经贸发展是非常好的,1991年双边贸易才79亿多美元,到2016年的4500多亿美元,增长了近57倍,应该说检验检疫做出了积极贡献。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践行中央“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进一步加大与东盟质检的合作力度。特别是广西、云南毗邻东盟,我们要更好地发挥他们的作用,就像去年9月份中国-东盟质检部长会议主题一样,推进中国-东盟技术、信息互联互通,打造质量安全命运共同体。

科技日报融媒体记者:我们注意到,您在多个场合,包括刚才在回答记者提问的时候也提到了,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类似水利设施、交通设施,请您介绍一下我国质量基础设施状况如何,怎样加强这方面建设?

支树平:我今天用的比较多的一个词是“质量技术基础”,这个概念希望记者朋友们记住和加以宣传,它确实是关系到中国质量发展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而且是具有国际视野的工作,时间关系我简单说一下。

第一,国家质量技术基础是一个国际通行的概念。它就是我说的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这是国际上提出的概念。联合国贸易发展组织、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世界贸易组织(WTO)和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相继提出并深化了这一概念。他们认为,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是一个完整的技术链条,不仅为质量提供支撑,更是保障国民经济有序运行、社会可持续发展、促进科技创新、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基础。世界银行连续两年发布报告提到质量技术基础工作,甚至国际上有的专家提出全球质量技术基础的概念,对此我们应该多多加以研究和关注。

第二,我国国家质量技术基础工作总体上还是比较好的,因为国家重视这项工作。大家都知道,我们的政府机构历史上有计量局、标准局,再往前溯源,秦始皇可以被称为“第一任计量局长”,他统一了度量衡,由此可以看出老祖宗就重视计量。首先,我国已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有《计量法》《标准化法》《认证认可条例》,以及相关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规范性文件构成的法律法规体系;其次,形成了统一集中的行政管理体系。质检总局和所属国家认监委、国家标准委统一管理全国计量、标准、认证认可和检验检测工作,各行业部门和地方政府分别管理本行业、本区域的质量技术基础工作;三是我国目前形成了覆盖全国的技术体系。国家设有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和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全国还有900多家国家质检中心和国家检测重点实验室、5000多个技术机构,目前已形成了覆盖全国的技术体系。

第三,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有进步但仍有较大差距。比如计量,我国被承认的校准测量能力在国际上虽然排到了第四位,但仅为排名第一的美国的53%。大家都关心标准,国际标准这么多,但是中国主导制定的国际标准仅接近1%。认证认可刚刚实现新的突破,发光二极管(LED)认证是首个由我国引领制定的国际认证制度。这个差距是很大的。

回到您刚才的问题,就是如何加强质量技术基础建设。从国家层面来说很重视这项工作,科技部也很重视,我国有一个质量技术基础专项研发项目,这个项目批给我们质检总局了,我们要抓紧做。更重要的是,各级党委和政府一定要把国家质量技术基础概念研究透,同时加强建设。我们一再讲,大家都关注质量,也为存在的差距感到烦恼。实际上,质量的差距和烦恼很大程度上是质量技术基础的差距和烦恼。现代生产条件下抓质量不是说管严点、管细点就能把质量搞上去,而是必须从质量技术基础抓起。所以,您刚才说得很准确,国家质量技术基础在国外被翻译为国家质量基础设施,与交通、通讯、水利、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基础设施一样,具有公共产品属性,甚至是基础的基础,要统一规划、整体推进、加快建设。可以说,哪一天中国质量技术基础工作搞上去了,中国的质量就上去了。

中国食品安全报、中国食品安全网记者:在本月初,质检总局公布了今年首轮未予入境的食品和化妆品的名单,共有403批次的产品是被拒绝入境的。我国目前进口的农产品和进口食品,无论是种类还是数量都日益增多,其安全问题也是国内消费者普遍关注的。刚才支局长在表述中也提到了进口食品的质量问题,请您具体讲讲质检总局会采取哪些措施来保障我国进口农产品和进口食品的质量安全?

支树平:非常感谢您关注食品安全。我们是主管进出口食品安全监管的部门。食品安全非常重要,大家都说那一句话,“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说保障“舌尖上的安全”,所以食品安全是须臾不可放松的。习近平总书记曾经用“四个最严”对食品安全提出要求。我国也出台了《食品安全法》,而且又进行了修订。现在我们在食品安全上讲“三个严”,就是“源头严防、过程严管、风险严控”。质检总局现在建立了符合国际惯例、覆盖“进口前、进口时、进口后”三个环节的全过程监管进出口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大家记住这三个环节,就对进出口食品安全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

第一,进口前的源头监管。境外地区要把食品进到中国,我们要对他们的食品管理体系进行评估,就是是否能够保证进到我国的食品安全。国际上不管大国、小国都是这样做的。我们对境外要进到中国的企业实行注册,对进出口商进行备案,还要求附出口国家(地区)的官方证书。这样,就把监管的源头伸到境外去了。现在已经有178个国家和地区的8大类2000多种进口食品获得准入。对89个国家和地区共16000多家食品企业实行注册。进出口商就更多了,对12万多家境外出口商和3万多家境内进口商实施了备案。

第二,严格进口时检验检疫。进口食品到了口岸要进行现场查验,要抽检送实验室检验。发现问题,进行风险监测预警。这样就筑起了风险防控的“防波堤”。对不合格的食品,该销毁销毁,该退运的退运。

第三,严格进口后监管。食品进来以后还要跟踪监管,把“最后一公里”把住。现在建立了食品进口销售记录平台,仅2016年就已经录入了55.9余万条信息,其中对352家境内外企业列入不良记录企业名单。这样对进出口食品可以做到“源头可追溯、去向可追踪、产品可召回”。下一步,我们还要加严进出口食品安全监管,保证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在口岸上筑起一道坚强的防线。

台湾联合报记者:请问支局长,我们注意到最近有大量台湾商品列入质检总局不合格名单中,包括今年首轮发布的未予准入的名单中,台湾的商品就高达4成以上,有不少都是台湾的知名品牌,而且最后销毁处理的比例相当高。请问,这是不是意味着质检总局对台湾商品进口的审核和执法更为严格,原因是什么?两岸已经签署食品安全协议,农产品检验检疫以及标准计量的检验协议,这些协议目前的机制运作情况如何,今年是否会进一步加强落实及合作?

支树平:血浓于水,我看到台湾同胞很亲切。前两天在两会的会场上就有台湾地区的记者曾经问过我这个问题。我当时说,有一些数据要查一下。回来以后很负责地让人把详细数据查出来。虽然我和他没有再见面,但是我负责地查了数据。今年公布的一月份未予准入食品、化妆品的信息中,总共公布了403批次,其中有175批次来自台湾地区,包括167批食品和8批化妆品。就是您说的403批中,175批是台湾地区的,不合格率确实较高,不予准入占到43%以上。

我也关注到去年的数据。2016年有722批来自台湾地区的食品和化妆品未予准入,大概占全年总数的23.7%。这样得出一个结论,台湾的食品和化妆品不合格率或者未予准入比例确实比较高。所以您刚才的担忧也是可以理解的。我和我的同事们也在查找原因。从技术角度来说可能有三个原因:

第一,台湾地区进入到大陆的食品、化妆品,特别是食品批次多、品种也多。因为离得近,每批次数额不是很大,但是总批次数量很多。去年输往大陆食品中,台湾地区的食品总额只占到1.3%,但是批次占到5.3%。去年总共从台湾地区进口8万多批,检出了700多批,检出率不到1%。应该说,99%以上是合格的。因为批次多,数量上也显得多一些。

第二,大陆和台湾地区有一些企业标准执行上有一定差异。我们发现,未准予入境的台湾食品中,在食品标准上有差异,大概有30%的食品添加剂或者新食品原料的使用和大陆的标准不太一样。

大家都知道,去年“5.20”以来,台湾当局不承认“九二共识”,我们原来有很多合作,现在确实受到了阻碍,有些信息就无法像过去那样畅通了,我们的标准可能台湾地区企业、同胞无法及时了解。所以标准等信息不互通,就出现了这个问题。

第三,现在台湾食品监管上还有薄弱和漏洞之处。每发现一批不合格,我们都将信息反馈回去,但是看来有些整改还是不够到位。这些大概是产品不合格的主要原因。

至于您提到我们是不是对来自台湾的商品实施了更加严格的监管措施,我今天坦率地告诉您,事实并不是这样。今天的直播,相信也有台湾同胞在看,特别是台湾的出口商和农民也在看。大陆对台湾地区生产的食品、农产品,都给予了很多优惠措施,包括通关便利化措施。因为时间关系就不展开说了。但是在食品安全问题上,我们是一视同仁的,与来自其他地区的产品一样,不符合大陆食品安全标准的,一律不得入境。兄弟是兄弟,原则是原则,不能因为是兄弟,就放弃原则,安全该守住的还是要守住的。这一点相信都能够理解。

您刚才提到,我们和台湾地区签了很多协议执行的情况。两岸以“两会”的名义签署了23个协议,里面有7个协议和质检相关,特别是食品、农产品,包括计量标准协议等,当年我们都积极参与了。我们当时组织了8个工作组和台湾有关方面开展这些协议的落实,现在还在认真地做。可惜,由于我前面说的原因,现在两岸关系还在受到一定的影响。所以,希望大家统一到“九二共识”上来,沟通联系就会比过去更畅通。

台湾当局拒不承认“九二共识”,对两岸和平发展带来严重冲击,严重影响了两岸质检协议、机制的正常运行。不管台湾政局如何变化,两岸同属“一中”,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亲情、感情不会变,我们为两岸同胞谋福祉的理念不会变,为台湾同胞办好事、办实事的政策也不会变。

消费日报记者:刚才我一直听到标准这个话题,近年来,“塑胶跑道”“酒店白床单”和“快递三轮车”等社会热点背后,常常引发公众对“标准缺失”和“标准滞后”的议论。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国家正在推进标准化工作改革,力图解决这些问题。请问,目前改革工作进展怎么样?效果如何?

田世宏:谢谢您的提问,也感谢您对标准化工作的关注。标准来源于生产生活,也服务于生产生活。可以说,经济社会各个方面处处都有标准,处处都讲标准,处处都用标准。刚才您谈到这些问题确实存在,在生活中或者遇到您刚才点的这些典型事件中,往往就会问,有没有标准?很多也反映出标准缺失,甚至标准制定滞后问题。这个问题也是中国标准化“成长中的烦恼”,更是标准化改革必须解决的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标准化工作作出了深化改革的部署,改革的重点就是要重构中国标准体系,重建标准化管理机制,提高标准化科学管理水平。关于改革进展和效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整合精简强制性标准。把过去强制性国家标准、强制性行业标准和强制性地方标准整合为统一的强制性国家标准。目前已经完成了对13200多项强制性标准的清理评估,其中有超过50%的强制性标准需要废止或者转化为推荐性标准。

第二,优化完善推荐性标准。目前已对大约10万多项推荐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进行了集中复审,从复审结果来看,近30%的推荐性标准需要更新修订。

第三,大力培育发展团体标准。在市场化程度高、技术创新活跃的领域,特别是针对国内空白、国际上领先的一些重点项目,鼓励社会团体来制定团体标准。经过一年多的试点,目前共有466家社会团体制定了737项团体标准。

第四,放开搞活企业标准。全面推动实施企业标准的自我声明公开和监督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取消了过去的企业标准备案管理。原来企业备案1项标准平均需要14天,现在企业标准自我公开,只需要不到10分钟即可完成,简政、减负的效果十分明显。近一年多时间里,大约有7万多家企业公开了28万项标准,覆盖的产品达到了46万种,企业创新的活力得到了极大释放。

第五,改进和完善标准的制定方式。加快标准的立项频次,缩短标准的立项周期。从去年开始,国家标准立项频次由过去一年2批增加到现在的一年4批,立项周期由8个月缩短到3~4个月。

第六,不断提升标准国际化水平。从2016年统计数据来看,中国向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提交的国际标准提案达到160项,同比增长了113%。中国在国际标准化组织注册的专家数已经接近5000名,同时中国参与制定国际标准数量首次突破了国际标准新增量的50%。此外,我国标准化工作在很多领域处于国际领跑地位,比如在高铁、网络通信、民用核电等高技术领域,家用电器、中医药等传统优势领域,中国标准都处于国际领跑水平。

针对标准缺失滞后的问题,我们将在深化改革的基础上,从三个方面发力。

一是要优化标准的供给结构。打破政府单一供给标准的格局,构建新型标准体系,使政府标准、市场标准协同发展、协调配套。

二是要提升标准的供给水平。大力实施企业标准领跑者制度,鼓励标准化专业机构发布一批企业标准排行榜,培育企业标准领跑者。大力实施标准提档升级工程,用先进的标准来支撑产业的转型升级。大力实施新产业、新动能标准领航工程,用标准助力新经济的发展。同时还要特别开展国内标准和国际标准的“接轨”工程,进一步提升中国标准和国际标准的一致性水平。

三是要提高标准的科学管理水平。主要是以“三同步”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即科技研发、标准研制与产业发展同步推进,在新产品、新材料等方面,做科技研发的同时研制相关标准,确保产品在投入生产、投放市场时就有标准可依。此外,还要以“三化”来提高标准的制修订效率,标准制修订工作做到无纸化、专家投票电子化、标准编审一体化。同时,加强对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管理,目前我国共有1278个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分技术委员会,这些委员会都是中国标准的“生产车间”,只有让技术委员会的工作更加公开、公正、透明,才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多更好的标准。

新华报业扬子晚报和交汇点客户端记者:不知道支局长有没有网购经历,我想代表广大网民问您一个问题,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在网络上购买东西,如何保证网上产品质量,是大家比较关注的问题,质检总局如何维护和提高网上产品的质量水平?近几年来,中国网民越来越不满足购买国内产品,随着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很多人会“海淘”或者“代购”,对于这部分进口消费品的质量安全又如何保障?

支树平:您也提到了一个大家都非常关注的话题。我也有过网购经历,比如看中某一种产品,也会网购。家里人也网购。“网购”、“网淘”,电子商务现在确实成为一个新兴业态,铺天盖地过来了。电子商务是一个特殊形态,因为具有流动性、跨界性、虚拟性的特点,对老百姓来说,对消费者来说确实很便利,但不法分子正是利用这些特点试图逃避执法检查,谋取不义之财,所以网购产品的质量成了大家高度关注的问题。应该说,许多部门都在抓。质检总局是管质量的,始终把电商、网购作为一个重点,进行监管和服务两手抓,确保网购产品质量安全。

质检总局主要做了四方面工作。一是定标准。专门成立全国电子商务质量管理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研究电子商务标准,现在立项了一批标准,形成了电商体系的标准“过滤系统”。二是搞认证。专门为“CCC”认证开通一个“云桥”系统,支持阿里巴巴、京东等7家主要电商平台,与强制性产品认证证书数据库对接。没有认证,就进不了电商平台。一年多来,交互的证书信息就有102万项。三是抓管理。帮助电商平台建立质量管理、品质控制体系,提升自检能力。四是严监管。专门建立了建立电商产品质量监测中心,实施“风险监测、网上抽查,源头追溯、属地查处、信用管理”。我们也组织“神秘买家”,从电商平台购买样品进行抽查,不合格产品一律公布、下架。仅去年一年,大概抽查6891批次,不合格的有2122批次,抽检产品的合格率为69.2%。确实,线上的质量水平和线下还是有一定差距。我们对问题产品实行追溯,找到不合格产品的线下生产企业实行整治,不合格产品必须下架。新的一年,我们将继续加大监督抽查力度,抓源头,抓电商平台,抓标准,抓监管,着力培育“品质电商”。

说到“海淘”,现在“海淘”比较多,老百姓愿意购买一些海外产品,我们也尊重这样的选择。它有多种原因,其中质量和品质可能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所以我们压力也很大。对跨境电商的监管现在有一个情况,今天借助媒体说一下。跨境电商产品如何监管,首先要看它的属性。如果是个人自用物品,主要是实施检疫,重点看有无疫情疫病传入风险,产品的质量由购买的个人自负。

如果是货物,则需要符合我国的市场准入、生产注册许可、进口检验等要求。在国务院批准的过渡期内,跨境电商产品不作为货物对待。关于跨境电商,这一领域的很多工作尚处在探索阶段。质检总局从没有放松监管,从职能出发,着重加强风险监测。我们在杭州建立了一个风险监测中心,实时发布预警,给消费者以提示。去年,跨境电商零售进口食品、化妆品监测的不合格率为4.6%,我们及时作了提示。

总而言之,党和国家十分关注电商质量安全。质量是电子商务健康发展的生命线。我们要像李克强总理强调的,绝不能让假冒伪劣在网络上大行其道。这也是我们的心声和职责。

香港大公报文汇报记者:今年是香港回归20周年,内地在供港食品安全方面取得哪些进步?在未来还会有哪些举措?

支树平:因为地域的关系,现在香港相当数量的食品是由内地供应的。至少90%以上的活猪、活牛、蔬菜、河鲜产品,以及30%以上的活鸡都是大陆供应。所以,保证香港居民的食品安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周总理当年就抓了供港的三趟列车,全国人民都关心支持香港居民的食品供应和食品安全,一直延续到现在。我们切实把保障供港澳食品安全工作作为政治任务来看待,放在重要位置抓实抓好。多年来的工作经验可以概况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完善监管机制。实施种植养殖场备案、生产加工企业备案、抽样检验、监装出证等一系列措施,实现了从源头到供港澳的全过程监管。

二是加强监管合作。内地与香港特区政府食品安全主管部门建立了顺畅的交流合作机制。食品农产品方面发生敏感问题,我们能够及时沟通信息,妥善解决,共同保障香港居民的食品安全。

三是压实企业责任。一方面,帮助供港食品农产品企业了供港食品农产品要求和标准。另一方面,严格监管,发现问题,认真调查,对存在故意违规行为的,暂停其出口或取消其备案。正因为这样,这么多年供港食品没有发生大的、区域性的风险,保障了供港食品稳定。

下一步,我们要一如既往抓好供港澳食品安全,与兄弟部门一起筑起这道防线。还是那句话,源头严管、过程严控、风险严防,共同为香港地区的繁荣稳定作出贡献。

3月8日下午,质检总局局长支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全国两会“部长通道”接受采访时强调,2016年消费品质量提升攻坚战取得了成效,2017年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下最大气力推进质量提升行动。

当支树平通过“部长通道”步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第二次全体大会会场时,全国人大新闻中心工作人员代表网民向支树平提出:“去年,您在这里谈到质检总局要针对消费者普遍关心的重点消费品,打一场质量提升攻坚战,一年下来情况怎么样?质量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既要打攻坚战,又要打持久战,请问新的一年有何打算?”

支树平首先感谢新闻界关注质量、重视质量,并介绍了以消费者关注的空气净化器、电饭煲、智能马桶盖、儿童纸尿裤等10类消费品为重点的消费品质量提升攻坚战的成效。2016年,10类重点消费品总体合格率提升5.2个百分点,达到90.3%。其中,电饭煲合格率提升6.6个百分点,智能马桶合格率提升22.4个百分点,儿童纸尿裤合格率提升了3.3个百分点。

支树平强调,这样一个成绩,是靠中央英明决策、各地各部门和广大企业同心协力实现的。质检部门着重在5个方面作了努力。一是制定了提升规划。主要是会同工信部等部门牵头编制了《消费品标准和质量提升规划(2016-2020年)》,李克强总理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审定并以国办文件印发。二是组织了标准比对。深入实施消费品安全标准“筑篱”专项行动,对12个领域共3800多项关键技术指标进行了比对分析,以先进标准引领质量提升。三是推进了质量示范。大力推进消费品质量提升示范项目(区)建设,创建了一批质量提升示范区。四是开展了企业帮扶。运用质检技术优势,特别是标准、计量、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四大质量技术基础,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五是严格了执法监督。全年查处各类质量违法案件3.6万起,召回缺陷消费品618.4万件,有效维护了消费品质量安全。

支树平指出,质量追求永无止境,质量提升必须持续发力。习近平总书记最近要求要树立质量第一的强烈意识,下最大气力抓全面提高质量。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要求开展质量提升行动。

支树平强调,从中央要求和人民群众对质量的需求看,我国质量总体水平还有不小差距。作为质检工作者,我们也有很大的压力。新的一年,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要求,下最大气力推进质量提升行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特别是质量需求。宏观上讲,就是要会同各地各部门,抓质量强国战略宣传实施,抓全社会质量共治,抓国家质量技术基础建设,抓产品和服务质量提升,包括出口产品质量提升。具体行动,就是要找准“发力点”,牵住“牛鼻子”,打好“组合拳”。找准“发力点”,就是要抓住各地主打产业、主打产品组织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全国范围讲,要重点抓好妇幼用品、学生用品、家具、家电、纺织用品、建筑装修材料、食品相关产品、节能环保产品、新兴消费品、农业生产资料等10类产品,力争国家监督抽查合格率达到90%以上。牵住“牛鼻子”,就是要坚持标准引领,实施标准化战略,不断提高质量标准,着力推进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打好“组合拳”,就是充分动员社会各界力量,运用好各种质量工具、方法,抓好质量宣传动员,组织质量攻关整治,加强全面质量管理,打造中国质量品牌。

支树平最后强调,质量提升行动必须抓具体、具体抓。前不久,质检总局在浙江台州正式启动了全国智能马桶产品质量攻坚计划,成立了政产学研检联盟,组织全国60多位专家进行联合技术攻关,打响了新一轮质量攻坚战。质检部门要按照习总书记的要求,用心去抓,一个行业一个行业抓、一个产品一个产品抓,直至见到成效,让人民群众有真正的“质量获得感”;经过几年努力,让国内外消费者对中国产品、中国服务有更强的信任感、自豪感。(2017年3月8日,质检总局局长支树平在全国两会“部长通道”接受采访时强调:下最大气力推进质量提升行动)

前不久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的重要讲话,为全党上了一堂生动的政治经济学课。会议突出强调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明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给质量,提升供给体系的中心任务是全面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我们深受教育、深受鼓舞、深受触动。总书记强调,着力振兴实体经济,要坚持以提高质量和核心竞争力为中心,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扩大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供给。要树立质量第一的强烈意识,下最大气力抓全面提高质量,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提高质量标准,加强全面质量管理。引导企业形成自己独有的比较优势,发扬“工匠精神”,加强品牌建设,培育更多“百年老店”,增强产品竞争力。总书记还强调,要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放在突出位置,狠抓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品牌创建、质量安全监管,推动优胜劣汰、质量兴农。李克强总理指出,要以工业消费品和食品为重点,深入开展“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专项行动,扩大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实施范围。建立健全企业标准领跑者制度,完善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和惩罚性赔偿制度。中央如此深刻地强调质量问题,如此系统地部署质量工作,这在党的历史上、在我国质量发展史上是极为少见的。(国家质检总局局长、党组书记支树平2017年1月9日在全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坚决维护消费品安全。消费品安全问题关系每位消费者的健康安全,必须坚决管住管好。要盯住消费需求旺盛、与老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一般消费品领域,抓住儿童用品、电子电器、汽车产品、食品相关产品等重点产品,完善安全标准体系,加大监督抽查力度,完善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推动建立商品质量惩罚性赔偿制度。(国家质检总局局长、党组书记支树平2017年1月9日在全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质量工作,制定实施了一系列促进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特别是近年来,我国提出建设质量强国的目标,强调要把经济发展的立足点转变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促进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正在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质量发展之路。

质检部门作为质量宏观管理和行政执法部门,以产品质量提升促经济转型升级是应尽职责。质检部门要以人民质检的忠诚,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健全质量工作体系,推动各方落实质量责任,切实加强产品质量监管,严厉打击质量违法行为,努力维护消费者质量利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质量需求。

我特别想说的是,在现代商品社会,我们每个人都是消费者。对广大消费者而言,了解和掌握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做到理性消费、科学消费,就是对质量工作的支持。一方面,消费者通过对产品质量的亲身体验与感知,做出正确的消费选择,可以对质量好的产品给力支持,鼓劲加油;另一方面,当发现质量问题,遇到质量纠纷,不是忍气吞声息事宁人,而是通过维权渠道,维护自身消费利益,可以最大程度地挤压假冒伪劣生存的空间,揭露和曝光漠视质量的不良企业。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每个人既是消费者,又是产品质量的监督者,同时也是质量强国的建设者!(摘录自国家质检总局局长、党组书记支树平2013年9月16日为《产品质量安全知识读本》所作的题为《做质量强国的建设者》序言)

3月15日是国际消费者权益日,是广大消费者自己的节日,也是政府和企业履行消费者权益保护责任的日子。质量与消费息息相关,维护质量诚信、保护消费者权益,是质检部门的重要职责。今天,国家质检总局以“责任汇聚诚信,质量保障消费”为主题,在这里隆重举行“3.15”宣传活动,目的就是要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加强质量诚信建设,切实保障消费者权益。

国际消费者权益日作为国际性的纪念日,最早由国际消费者联盟组织于1983年确定。这个节日的设立,旨在扩大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宣传,促进各国和地区消费者组织之间的合作与交往,在国际范围内更好地保护消费者权益。我国自1987年开始,每年的3月15日,各地各部门和广大企业都会举办纪念活动,运用各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推动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维护质量诚信、保护消费者权益,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等各有关方面共同努力。

第一,政府要高度重视质量,促进社会消费升级。质量问题既是经济问题,更是民生问题,关系百姓的日常消费和切身利益。从社会消费需求看,我国居民消费正由模仿型排浪式向个性化、多样化转变,对产品的功能、质量要求更高;从市场竞争特点看,过去主要是数量扩张和价格竞争,现在逐步转向以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受传统产业组织方式和产业结构的影响,我国现有的质量供给水平还难以适应这种变化,通过创新供给、提升质量来满足消费需求、促进消费升级是当务之急。所以,党中央、国务院在继去年提出并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础上,今年又作出了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给质量,全面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是提升供给体系的中心任务”,并要求“树立质量第一的强烈意识,下最大气力抓全面提高质量”。李克强总理在今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要求“广泛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由此可见,质量已成为推动供给结构、需求结构升级的重要抓手,提升质量已成为政府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各级政府特别是质量主管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精神,树立质量第一的强烈意识,把质量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来抓,一个行业一个行业抓、一个产品一个产品抓,抓战略、抓共治、抓基础、抓升级,广泛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坚决打好新一轮质量攻坚战,着力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努力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实现更高水平的供需平衡。同时,要坚持质量提升和质量监管双管齐下,紧紧盯住老百姓日常消费品和关系民生的服务业,加强质量诚信建设,打击质量违法行为,保证产品质量安全,促进社会消费升级。

第二,企业要致力创造质量,提振民众消费信心。消费市场是信心市场,消费经济是信心经济。作为市场主体,改善质量供给,关键在企业。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质量如何,直接影响到民众的消费信心。有质量保障的产品和服务,才有吸引力和美誉度,消费者才会愿意购买、放心使用,才能建立消费的信任感和忠诚度。相反,如果产品和服务质量不高甚至出现严重的质量安全问题,就有可能搞垮一个企业甚至淘汰一个产业,进而影响民众消费信心,造成大量消费外溢,我国居民境外“抢购奶粉”就是典型例子。据调查,近年来到国外“扫货”或者在网上“海淘”的人中,36.2%的人是因为海外商品有质量保障。在这次全国两会上,有代表反映说,有企业连国产螺栓都不敢买。习近平总书记在最近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五次会议上强调,“要推动制造业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高的战略性转变,让提高供给质量的理念深入到每个行业、每个企业心目中,使重视质量、创造质量成为社会风尚”。近年来,我国很多企业都非常重视质量、努力创造质量,并涌现出了一大批讲质量的企业和有良心的企业家,参加今天活动的企业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但还是有少数企业为追求眼前利益、忽视质量诚信,质量违法行为和质量安全事件时有发生,既损害了消费者权益,又影响了社会消费信心。因此,广大企业要从保障消费者权益的角度出发,牢记创造质量的使命,树立诚信至上的理念,像爱护眼睛一样珍视质量,像保护生命一样维护信誉,不制假售假、不以次充好、不虚假宣传,争做讲质量、有良心、能“长寿”的企业。要担负起产品和服务质量的主体责任,做好持续改进质量、提高标准应用、弘扬工匠精神的践行者,在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上下功夫,有效解决质量稳定性、精度保持性、消费安全性等问题,不断满足消费者对品种多样化、品质高端化、生产定制化的需求,切实提振民众的消费信心,真正让老百姓喜欢买国货、放心用国货。

第三,社会要积极参与质量,优化百姓消费环境。质量具有市场属性、社会属性和公共属性,质量问题关系每一个社会成员和每一位消费者。质量好,人人受益;质量不好,人人受害。从这个意义上说,质量工作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抓质量不是哪一家的事,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需要齐抓共管、合力而为,这样才能形成质量共治氛围,优化百姓消费环境。首先,作为市场消费主体,消费者对质量最有发言权,要坚持科学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看重质量品牌,相信优质优价,拒绝假冒伪劣,积极举报质量违法行为,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对产品和服务质量“用脚投票”,形成对生产者的责任倒逼,做到人人在参与质量的过程中享受质量,人人在享受质量的同时创造质量。其次,商会、行业协(学)会、中介服务机构等社会组织,要充分发挥优势,加强监督服务,引导行业诚信自律,面向企业推广质量诊断、质量改进和效益提升方法,帮助企业提升产品与服务质量,营造以质取胜、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再次,作为人民的喉舌和社会的眼睛,新闻媒体要积极发挥舆论监督和引导作用,敢于曝光企业重大质量违法和损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大力宣传优质产品、优秀企业,为质量提升鼓与呼,为质量强国呐与喊,不断提高全社会的质量意识,使重视质量、创造质量成为社会风尚,使诚信为本、公平竞争成为价值导向,使追求卓越、精益求精成为时代精神。第三,社会要积极参与质量,优化百姓消费环境。质量具有市场属性、社会属性和公共属性,质量问题关系每一个社会成员和每一位消费者。质量好,人人受益;质量不好,人人受害。从这个意义上说,质量工作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抓质量不是哪一家的事,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需要齐抓共管、合力而为,这样才能形成质量共治氛围,优化百姓消费环境。首先,作为市场消费主体,消费者对质量最有发言权,要坚持科学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看重质量品牌,相信优质优价,拒绝假冒伪劣,积极举报质量违法行为,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对产品和服务质量“用脚投票”,形成对生产者的责任倒逼,做到人人在参与质量的过程中享受质量,人人在享受质量的同时创造质量。其次,商会、行业协(学)会、中介服务机构等社会组织,要充分发挥优势,加强监督服务,引导行业诚信自律,面向企业推广质量诊断、质量改进和效益提升方法,帮助企业提升产品与服务质量,营造以质取胜、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再次,作为人民的喉舌和社会的眼睛,新闻媒体要积极发挥舆论监督和引导作用,敢于曝光企业重大质量违法和损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大力宣传优质产品、优秀企业,为质量提升鼓与呼,为质量强国呐与喊,不断提高全社会的质量意识,使重视质量、创造质量成为社会风尚,使诚信为本、公平竞争成为价值导向,使追求卓越、精益求精成为时代精神。(质检总局副局长、党组副书记梅克保2017年3月15日在质检总局“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主题宣传活动上所作《责任汇聚诚信 质量保障消费》的讲话)

2016年是质检系统大事特别多、收获非常大的一年。我们成功举办了第39届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大会,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发来贺信,李克强总理出席会议并致辞。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对质量工作作了重要论述,涉及质检工作内容之多、要求之高,史无前例、无以复加。质量强国战略正式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和国家“十三五”规划,国务院常务会议多次研究质量和标准化工作,以国务院或国办名义出台多个质量方面的文件。王勇国务委员出席第二届中国质量奖颁奖大会、全面实施质量强国战略专题研讨班座谈会,近日又亲临总局视察指导,并发表了重要讲话。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质检工作的看重,对质检系统的关怀,全系统干部职工深受鼓舞、倍感振奋,进一步坚定了信心、明确了方向。(国家质检总局副局长、党组副书记梅克保2017年1月10日在全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工作会议上的总结讲话)

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扩大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供给。这为质量工作指明了努力方向、确定了基本遵循,对全国质量工作者既是鼓舞,更是鞭策。年初,全国质检工作会议专门就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开展质量提升行动作出了安排。质量提升行动是2017年全国质量管理工作的主旋律和最强音,必须旗帜鲜明、全力以赴地把这项工作抓好抓实。

质量提升是一项系统复杂的社会工程,必须坚持“战略—系统”方法。我们要深入领会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质量工作的部署要求,认真落实总局党组的各项部署,牢固树立抓质量就是抓发展、谋质量就是谋未来的工作理念,更好地运用战略思维和系统思想,努力探索“顶天立地”的科学路径,抓战略、抓共治、抓基础、抓升级,一个行业一个行业地抓好质量提升行动,努力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一 抓重点、求实效,着力开展质量提升行动

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是党中央交给我们的一项重要任务和光荣使命,需要汇聚全系统、各部门、各地方、乃至全社会之力,切实抓好。今年总局确定的2017年5项重点工作任务,打头的第一项就是质量提升行动,由树平局长亲自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其他所有总局党组成员担任副组长,明确质量管理司为牵头部门之一。各级质量管理部门,应当责无旁贷地抓好综合协调、加强宏观管理,自觉当好质量提升行动的主力军和参谋部。

1. 制定质量提升方案

这次会议,布置了质量管理工作的最新要求,各地交流了质量提升工作的经验与思路,明确方向,集思广益,大家要预先准备、着手谋划今年本地质量提升工作。目前,总局正在紧锣密鼓地酝酿起草质量提升工作政策文件。一旦文件出台后,要切实抓好落实,主动向地方党委政府汇报,紧扣本地发展导向和产业特点,抓住主打产业、主打产品,抓紧制定相应方案,启动本地质量提升行动。各地要发挥大质量工作机制作用,做好相关行业部门、协会的协调工作,积极动员企业、社会等力量,凝聚质量工作合力,壮大质量强国建设声势,为生产者做好质量引导,为消费者强化质量预期,不断提升全社会的质量获得感。

2. 开展质量统计监测

广泛深入行业企业,扎实开展调查研究,围绕重点产品、重点行业开展质量状况调查,一个一个行业进行摸底。组织质量比对和会商会诊,了解质量管理的新情况、新问题,挖掘质量提升的新做法、新经验。健全以产品质量合格率、质量竞争力、顾客满意度等为主要内容的质量指标体系,尝试发布质量状况白皮书,推动将质量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加快重点服务行业质量监测体系建设,深入实施重点服务行业和公共服务质量监测,引导行业和地方提高服务供给质量水平。整合利用质量大数据资源,深入开展国内外重点产品性能和服务质量比对,找准质量高差。充分挖掘企业标准自我声明的信息资源宝库,利用海量真实标准信息,深入开展质量水平的比较分析,查找竞争优势与发展短板,明确质量提升方向。加快质检信息化建设,提高质检信息化水平,建设大平台,构建大网络,实施大工程,用好大数据,实现互联互通,打破信息孤岛。

3. 加强全面质量管理

严格落实企业质量主体责任,切实加强全面质量管理,建立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管理体系,不断提高顾客满意度。引导企业以提质降本增效为中心,广泛开展质量比对、质量风险分析、质量成本控制等质量活动,提高全生命周期质量追溯能力。鼓励企业大力推广卓越绩效模式、精益生产等现代管理制度,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利用质量的集成管理方法,整合生产组织全过程要素资源,建立合理盈利模式。在重点行业实施可靠性提升工程,加强产品可靠性设计、试验及生产过程质量控制,提升可靠性水平,促进我国产品质量由符合性向适用性、高可靠性转型。鼓励龙头企业将配套的中小企业纳入共同的质量管理、标准管理、供应链管理、合作研发管理等,推动协同制造和协同创新,实现质量水平链式提升。

4. 深化品牌建设

顺应品牌消费、品牌经济的发展潮流,加快推进品牌建设工作。以产业聚集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等为重点,深入开展知名品牌创建,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区域品牌。围绕市场需求旺盛、消费者关注的主要领域,加大品牌创新、宣传、培育力度,提升中国品牌的吸引力和美誉度,提振消费信心,加快消费回流。

5. 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

强化产品质量攻关,加快标准提档升级,加强质量技术创新,围绕消费升级方向,持续提高我国产品水平和竞争力,推动“中国制造”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善谋者谋势,不善谋者谋子。中国经济服务化是不可逆转的客观趋势,服务业质量工作越来越受到关注。要加快探索优质服务承诺标识与管理制度建设,制定出台《服务信息公开规范》《服务质量评价通则》等国家服务业质量政策,推动中国服务质量智库建设。同时,一个行业一个行业地稳扎稳打、安营扎寨,加快印发实施推动物流服务质量提升的指导意见,开展旅游服务质量标杆遴选和试点单位培育,推动重点商场作出质量责任首负承诺。各地要用战略性、前瞻性眼光,提前抢位布局,积极将现有手段拓展到服务业领域,同时选择几个重点行业探索推动服务质量监测工作。今年,争取都要动起来。

二 抓战略、谋全局,大力推动质量强国建设

质量发展工作面临难得的历史性机遇,我们一定要趁势而上,着力把各项质量管理工作引向深入。

1. 完善顶层布局

要主动对接中央决策部署和总体布局,把质量强国的战略喊响、把质量强国的旗帜高举,把质量强国的措施抓实,同时也要继续深化质量强国战略研究。要切实做好第二届中国质量大会的筹备工作,全面总结近年来质量强国建设的新成效,广泛交流国际先进质量管理经验,总结推广中国特色质量创新模式,讲好中国质量故事,宣传中国品牌形象。要积极推动地方政府把质量工作纳入发展战略和重大政策,强化质量协调机制,争取更有力的机构、编制和经费方面的保障支持。要着眼于“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等区域发展战略,围绕区域发展和产业转型过程中面临的质量问题,加强质量工作协同联动,强化质量品牌支撑。要深入开展质量强省、强市、强县建设,一地一策地定方案、抓落实,不断提高质量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和贡献度。

2. 推动立法进程

唯有立法方能长远。要按照“法治质检”的建设思路,加快健全质量强国建设配套法律法规体系。要加快推进《质量促进法》立法研究,争取早日把质量强国战略的要求以法律形式固化下来。有条件的地方要率先探索、争取突破。配合全国人大开展《产品质量法》执法检查。加快设备监理法规制度建设,推动《服务业质量监测管理办法》出台,启动《服务业质量管理条例》研究。

3. 加强质量宣传

在全社会广泛开展工匠精神宣传,结合具体行业实际,弘扬先进质量文化,让追求卓越、崇尚质量成为全社会、全民族的价值导向和时代精神。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广泛宣传近年来质量提升的实例、实效,推广优质产品、优秀企业。各地要利用第二届中国质量大会契机,总结质量工作成果,集中推出宣传,更好地放大“政府重视质量、企业追求质量、人人关注质量、社会崇尚质量”的共治效果。

三 抓改革、求创新,探索推进质量发展政策

改革创新是破解质量难题的致胜法宝,也是驱动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力。要锐意改革、勇于创新,不断丰富质量发展的政策工具,科学设计质量提升的制度安排,加快构建新形势下的质量发展长效机制。

1. 完善激励手段

要坚持正向激励与督导考核相结合,统筹运用质量政策措施,引领和促进地方政府、广大企业抓质量、创品牌、求实效。进一步完善政府质量工作考核机制,延伸考核覆盖范围,完善第三方评价机制,推动各级政府深入开展市县级政府质量工作考核,积极发挥考核硬性要求,促进质量效益型发展理念在基层落地生根。要放大中国质量奖在总结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方法上的核心功能,发挥好对广大企业的激励引导作用。今年,第三届中国质量奖评选,不仅要扩大评选范围,提高制度影响力和覆盖面,更要注重把有中国特色的质量管理方法总结推广出去,把重视质量管理、不断追求卓越的理念,播撒到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各个主体。各地要结合发展实际,完善质量奖励制度,通过质量奖的评选表彰工作,引导行业提高全面质量管理水平。要总结好质量奖获奖企业的优秀模式和方法,开展获奖企业经验宣讲与交流,发挥获奖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要进一步完善质量奖励配套激励措施,促进质量奖励法制化,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根据情况设立质量发展基金,争取使财政、税收等优惠政策更多地惠及质量奖获奖企业。要着力实施服务标杆引领计划,建立服务经济条件下典型引路、试点培育、市场选择、社会监督、质量提升的服务质量提升机制。要积极争取政策支持,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和股权激励税收政策,探索建立标准创新融资增信制度,在政府采购、招投标活动中,纳入有关标准技术条件和质量安全要求。

2. 加强制度创新

在现代经济中,如何解决好质量提升的动力问题,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需要每一个质量工作者不断探索。这里,突出强调两点:一要坚持质量与创新“双轮驱动”。“双轮驱动”是我们不断探索质量提升路径、总结世界质量工作规律、研判未来质量发展大势的智慧结晶,必须成为指导制造业质量升级、服务业质量提升、品牌价值评价等质量政策措施的基本方针。纵观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历史,创新与质量的关系从来都是有机融合、交相辉映、辩证统一的。创新是质量进步的动力和源泉,质量是创新的固化和结晶,创新与质量的共同目的是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生产生活需求。没有创新的质量不会是高水平的质量,也不可能实现跨越式突破。相反,不讲质量的创新,只能是“昙花一现”的科技游戏,无法真正形成造福人类的物质财富。只有不断从质量引领、创新驱动等方面下功夫、求突破,才能更好地培育新动能、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做到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精准发力、有效作为。因此,必须坚持创新与质量“双轮驱动”,积极搭建质量技术服务平台,推进质量创新能力建设,运用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质量服务,力争攻克一批质量共性和关键技术,解决质量难题。同时,鼓励企业依靠技术创新,提升质量水平,创造更多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积极开拓市场。二要深入推进企业产品和服务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和监督、标准排行榜、企业标准领跑者等企业质量信息披露制度。在一定的生产力条件下,质量水平归根结底要靠供需双方共同决定。合理的制度安排,是产品和服务供给质量自我净化、自我提升、自我完善的前提基础,也是发挥市场机制决定性作用的根本保障。在经济学中,所有的产品和服务质量都被假定为一致的,价格是实现市场均衡的唯一考量。但在现实的市场竞争中,质量是差异化的。价格是显性信号,质量是隐性信号,如果质量信息不能有效披露和准确解读,势必会形成市场信息不对称、劣币驱逐良币的局面,迫使市场主体面临必须在“质量竞争”与“价格竞争”之间做出选择的“囚徒困境”,进而陷入低价竞争、以价定质的恶性循环。这也是市场缺陷、市场失灵所在,必须由政府进行适度干预。因此,要发挥企业产品和服务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和监督、标准排行榜、标准领跑者制度、同线同标同质、检测认证、优质服务承诺标识等工作的合力作用,着力健全市场质量信号体系,降低各种道德风险,培育“以质取胜、优质优价、优胜劣汰”的竞争秩序,促进市场公平竞争、消费者理性选择,营造良好的质量生态,切实用政府这只“有形的手”帮助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更好地引领企业、行业和区域质量提升。同时,要畅通公众“用脚投票”渠道,鼓励消费者、新闻媒体和社会组织参与监督,督促企业落实公开的产品和服务标准。

四 抓共治、聚合力,不断夯实质量技术基础

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是推动质量发展的技术基础,诚信建设、素质教育是质量工作的社会根基。

1. 强化质量技术基础

要抓好整体规划建设,探索整合质量技术基础手段,推进综合服务示范。要总结地区NQI综合服务示范模式,建立基于产业和地区层面的NQI协调服务机制。要推动政府把质量技术基础建设摆到重要战略地位,把实施情况纳入各级政府质量工作考核范围。要推动建设高水平质量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面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为各类科技园、孵化器等提供全生命周期质量技术支持,为企业改进质量管理、开展技术攻关提供“一站式”服务。尤其要注重利用质量技术基础,服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升中小微企业质量管理水平,引导他们弘扬工匠精神和企业家精神,形成独有比较优势。

2. 健全质量诚信体系

要加快推进质量诚信体系建设,推动质量信息开放共享、互联互通,强化质量信息公开和披露。要进一步完善质量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让失信者一处违规、处处受限。要建立质量信用信息收集和发布制度,形成区域和行业质量安全监测预警机制,防范化解产品服务的质量安全风险。

3. 发挥质量教育作用

要深入推进质量教育进党校、进培训学校活动,推动质量培训成为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的必修课。加强与教育、产业和企业合作,探索开展质量职业教育大赛等活动,培育全民质量素养,弘扬工匠精神。这方面,浙江永康市进行了很好的探索,他们在市委党校的基础上建立质量学校,广泛开展质量教育行动,把整个永康市建成了“没有围墙的质量学校”,值得各地借鉴与学习。要创新质量教育和培训机制,从过去政府主导质量教育,转变为政府、企业和协会合力推动。发挥优势企业、重点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教育培训功能,培育一批高素质的企业质量经营管理人才和质量科技领军人才。要提高一线工人、高技能人才的福利待遇和社会地位,让每一个劳动者都更加体面、更有尊严。

五 抓作风、提效能,切实强化质量队伍建设

抓好质量工作,关键在人,必须一手抓业务、一手抓队伍。一要牢固树立“四个意识”。抓质量工作也是讲政治,建立大质量工作机制更要有“四个意识”。这次我们组织的质量提升行动,国务院各相关部门都会参加。各级质量管理部门一定要以更高的政治站位,从国务院、地方政府角度出发,进一步强化各单位间的互动,统筹开展质量提升工作。要认真学习贯彻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对质量工作的重要论述,把中央要求和质量管理工作实际紧密结合。要抓好组织协调,提高“顶天立地”的能力,不断学习质量管理专业知识,把中央的部署要求,转化成为具体的质量政策举措,落实到行业和企业上,反映到产品和服务上,体现到更高质量效益上。二要大力提升管理效能。要强化质量管理政策研究,充分发挥清华大学、武汉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航工业综合技术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力量,加强对质量强国战略、质量效益、质量技术基础等领域的研究,提高对质量发展的规律性认识,出台更有针对性的质量措施。要适应市场经济条件对质量工作的新要求,大力实施质量简政放权,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更好地运用市场机制提升质量水平,运用法治手段解决质量纠纷,充分发挥政府在质量促进和社会共治方面的重要作用。要加强各级质量管理领导干部的培养,在基层市场监管改革的形势下,省级质量管理部门更要加强对地方部门的指导力度。三要切实推动从严治检。要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落实“两个责任”,持之以恒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决纠正“四风”,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严格落实廉洁从政各项规定,建设一支对党忠诚、敢于担当、坚强可靠的质量管理队伍。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要下最大气力抓全面提高质量,开展质量提升行动”。2017年两会,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用大段篇幅强调“全面提升质量水平”,要求“广泛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加强全面质量管理,健全优胜劣汰质量竞争机制”。质检总局局长、党组书记支树平在2017年的全国质检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抓战略、抓共治、抓基础、抓升级,动员社会各方力量,运用全部质检手段,全力开展质量提升行动。为了配合质量提升重大行动,质检总局质量管理司于2017年3月中旬开始与质检总局发展研究中心在“质检发展研究”联合开设“质量提升纵横谈”专栏,交流各地质量提升的好经验、好做法,研究质量提升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探索质量提升的对策与路径,营造促进质量提升的良好氛围。上述内容,摘录自质检总局副局长、党组成员陈钢在上述专栏首发的题为《选好主攻方向,开展提升行动》文章。)

抓紧行动起来 为质量提升而战

在全国质检系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工作部署会上的讲话

(2017年9月15日)

国家质检总局局长 支树平

非常高兴相聚上海,共同出席中国质量(上海)大会。今天下午,插空套开一个会议,主要对学习贯彻《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进行动员部署,同时对贯彻落实中国质量(上海)大会精神提出要求,也对党的十九大前有关重点工作进行强调。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质量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先后批准设立中国质量奖,对省级人民政府实施质量工作考核,批准召开国际性的中国质量大会。首届中国质量大会于2014年9月15日在北京召开,李克强总理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这次召开中国质量(上海)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王勇国务委员出席会议并讲话,确实鼓舞人心。当前,质量工作正处于爬坡奋进的关键阶段。召开这样的国际性会议,对我们拓宽国际视野,学习先进质量管理方法,推动质量工作追赶国际先进水平,具有重大意义。大家回去后,要认真传达学习,特别是要学好习近平总书记贺信,学好王勇国务委员讲话,结合学习中央关于质量工作的决策部署,认真贯彻落实。

借助中国质量(上海)大会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贺信东风,全系统需要抓紧学习贯彻好《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今年9月5日,党中央、国务院以中发〔2017〕24号文件出台《指导意见》;12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作了播报,用时3分多钟;13日,《人民日报》全文发表,中央宣传部、国务院新闻办组织召开新闻发布会,我代表总局作了解读宣传。《指导意见》面向全党全国各行各业,共有40多个部门会签,学习贯彻这份文件是全党的一件大事,也是全国的一件大事。质检部门作为质量工作主管部门,是党的一块重要阵地,也是《指导意见》主要参与起草部门,更有责任学习在前、宣传在前、落实在前。下面,我谈几点意见。

一、深刻领会《指导意见》的重大意义和精神实质

以党中央、国务院名义出台质量工作的纲领性文件,这在我国质量发展史上尚属首次,具有重大的里程碑意义。怎样深入解读这份重要文件?我们认为,至少要从三个方面加以学习理解。

(一)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是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突出强调了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质量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明确要求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李克强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对此进行了部署。我们理解,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科学研判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形势、准确把握经济发展规律包括质量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经过深思熟虑而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蕴含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首先,这是我们坚定不移走强国路、加快实现中国梦的一个战略举措。中国是一个大国,正在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央提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建党100周年前,即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即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加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围绕这个奋斗目标,许多领域提出强国目标和战略,诸如要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科技强国、文化强国等等。所有这些强国,最直接、最主要的衡量标准和追求目标,无疑都是质量。某种意义上说,大国和强国的根本区别就是质量。鉴于此,中央明确强调,要“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党中央、国务院《指导意见》进一步提出“将质量强国战略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质量强则国家强,质量兴则民族兴。大力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就是以质取胜、强国圆梦的重大行动。

第二,这是我们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经济迈向中高端的一个战略举措。经过几代人几十年奋斗,我国已形成门类齐全的产业产品体系,其中220多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中国制造行销全球。但也要看到,我们许多产业产品是拼规模、拼速度拼出来的,处于价值链中低端。中央一直在强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进而推动中国经济从中低端迈向中高端。实践证明,转型发展必须从质量着眼、从质量入手。要去低端产能,就要有基本的质量标准作为门槛;要迈向中高端,就要有较高的质量标准去引领。所以,提升质量是转型升级发展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和抓手。这个突破口盯住了,就能冲出中低端;这个抓手抓住了,就能攀上中高端。

第三,这是我们改善供给结构、满足人民群众消费需求的一个战略举措。在解决了温饱问题、告别了短缺经济之后,老百姓对衣食住行的追求明显提高,质量需求也明显提高。相比之下,质量供给的短板也日益凸显。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我国不是需求不足,或没有需求,而是需求变了,供给的产品却没有变,质量、服务跟不上。有效供给能力不足带来大量“需求外溢”,消费能力严重外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所以,《指导意见》开宗明义地指出,提高供给质量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方向,全面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是提升供给体系的中心任务。这也是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着重阐述和强调的。我们就是要通过提升质量来改善供给,着力打造“中国制造”物美价廉的金字招牌,不仅满足国内消费需求,而且也能得到更多国外消费者的青睐,更深更广地融入全球供给体系,从而实现更高质量的供需平衡。因此,开展质量提升行动体现真正对国家对人民负责,是真正的利国利民之举。

(二)《指导意见》是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行动纲领。中央发出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号令,怎样开展行动?《指导意见》把这个号令、这个重大战略部署具体化、系统化了,向全党全国作出了最集中、最有力的质量动员。《指导意见》共6个部分、30条,总体上可以分为目标要求、主攻方向、主要举措、保障措施四大板块,相继回答了提升什么、怎么提升、怎么保障提升的问题。

第一板块是目标要求,提出了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指导思想强调“将质量强国战略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第一次将质量强国战略用中央文件的形式正式确定下来。基本原则包括“四个坚持”,即坚持以质量第一为价值导向,坚持以满足人民群众需求和国家综合实力为根本目的,坚持以企业为质量提升主体,坚持以改革创新为根本途径。主要目标分为总目标和分目标,总目标就是到2020年,供给质量明显改善,供给体系更有效率,建设质量强国取得明显成效,质量总体水平显著提升,质量对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促进经济发展的贡献进一步增强,更好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分目标有4个,分别是产品、工程、服务质量明显提升,产业发展质量稳步提高,区域质量水平整体跃升,国家质量基础设施效能充分释放。

第二板块是主攻方向,瞄准产品、工程、服务三大质量,细化成8个重点领域,包括农产品食品药品、消费品、装备制造、原材料、建设工程、服务业、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对外贸易。这些领域都是老百姓关注的热点,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这些领域的质量提升上去了,我国的质量总体水平也就上去了。

第三板块是主要举措,提出提升质量的“7+1”举措。“7”包括质量攻关、质量标准、质量创新、质量管理、质量监管、质量品牌和质量共治,其中有很多实招硬招新招,比如建立质量分级制度、推动质量评价由追求“合格率”向“满意度”跃升、实施服务质量监测基础建设工程、实施中国精品培育工程等。“1”是“夯实国家质量基础设施”,专门单列一部分,要求加快构建高水平的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及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为质量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第四板块是保障措施,提出提升质量的“4+1”保障。“4”是制度法规、财税金融、人才教育和质量激励,这些措施非常全面,也非常具体,许多都是开创性的。“1”是组织领导,这是个大保障,包括加强党的领导、实施质量强国战略、建立中央质量督察、加强宣传动员4个方面内容,特别强调建立“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合、企业主责、社会参与”的质量工作格局,强化市、县政府质量监管职责,构建统一权威的质量工作体制机制,充分体现了我国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

(三)党中央、国务院专门出台《指导意见》,部署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充分体现了中央抓质量的决心和作风。我们感觉,这是学习《指导意见》更需要认真学习领会的。

首先,这个《指导意见》充分体现了中央下最大气力抓全面提高质量的坚定决心。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质量。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一系列关于质量发展的重要论述。在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总书记特别强调,要树立质量第一的强烈意识,下最大气力抓全面提高质量;还提出要一个一个行业抓,直到抓出成效。这次党中央、国务院专门印发这个文件,作出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具体部署,确实是在带头下最大气力抓质量,为全党确立了标杆,为全社会树立了榜样。

同时,这个《指导意见》也充分体现了中央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工作作风。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抓全面从严治党、抓全面深化改革包括“放管服”改革、抓扶贫攻坚、抓环境治理、抓“一带一路”倡议等,都是说到做到、一抓到底,成绩有目共睹。通过党中央、国务院印发《指导意见》,动员部署质量提升行动,我们深切感受到中央对质量的重视程度、看到中央抓落实的力度。这再次向全社会发出一个强烈信号,中央言必行、行必果,说了就要去做,就要见行动,就要求实效。

二、抓紧抓好《指导意见》的学习宣传贯彻

我们常讲,党有号召,我们就要有行动。现在中央出了题目,我们就要主动破题、做好文章,交出满意答卷。9月13日,《指导意见》公开见报,当天总局就召开新闻发布会,并且在新闻发布会一结束就召开党组(扩大)会议进行学习贯彻,可以说是分秒必争、马不停蹄。各地质检两局也迅速响应,比如这次到浙江、上海,就了解到浙江省质监局正在起草报送省委省政府的实施意见,上海检验检疫局“国检青年”微信公众号生动形象地宣传文件。当然我们也了解到,许多地方质检两局也都在抓紧宣贯。今年全国质检工作会议上,我们在学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关于提升质量的要求时曾指出,“机遇难得,抓不住就是我们的失误;责任重大,干不好就是我们的失职。”今天我们再次强调,“抓紧行动起来,为质量提升而战”。这是向全系统发出的战斗号令,全系统都要喊响做实。尤其要在4个方面抓紧行动。

一要抓紧学习。各单位各部门都要把学习贯彻《指导意见》作为当前最重要的一项政治任务来抓,把《指导意见》作为必修课、教科书来学。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负责同志,要先学一步、深学一分。抓紧召开党组会、中心组学习会,带头学习。要组织广大干部职工学习研讨,特别是要组织各类业务骨干深钻细研,学原文、悟原理,吃透文件精神,真正入心入脑、融会贯通。

二要抓紧宣传。《指导意见》面向全党全国各行各业,大家都在学习,理解就会不同。作为质量工作主管部门,我们要带头担起宣传解读的职责。对内,列出专题,印制辅导读本;对外,充分利用报纸、网站、自媒体等各种载体加强宣传。还可以接受电视访谈、组织专家解读、开展巡回宣讲等,在全社会掀起一个质量提升的舆论热潮。前面解读文件的6个部分、30条四大板块,大家可以在此基础上再研究细化,分为一个一个具体话题加以解读宣传,让《指导意见》精神全面准确、系统具体地传播开来、根植下去。

三要抓紧落实。质量提升,贵在行动;质量提升,要抓紧行动。《指导意见》涉及质检系统的任务,我们要抓紧带头落实。总局将尽快下发组织全系统学习贯彻《指导意见》的通知,拿出系统内的分工方案。涉及兄弟部门的任务,也要积极推动落实。《指导意见》印发后,总局迅速向中央办公厅报送了涉及各单位各部门的重点任务分工方案。各地质检部门也要结合实际,内外发力,抓紧起草具体的实施方案,盯住具体的产品、工程和服务质量,真正压实责任,把工作落到实处。

四要抓紧协调。《指导意见》涉及各级党委政府及各单位各部门。大家回去后,首先要向地方党委政府汇报,提出贯彻落实意见,当好参谋助手。各地质检两局要加强联络,以质量技术监督局为主,检验检疫局全力配合,一起向当地党委政府报送具体意见,请党委政府去动员、去部署、去推动。特别要注意向地方党委汇报,因为这是党中央的文件,党委要主动加强对质量工作的领导。要充分发挥各类协调机制的作用,着力开好质量、标准化、认证认可、技术性贸易措施等联席会议,做好协调工作。要借助协学会、院校、媒体等各方面力量,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参与到质量提升行动中来,加快建立“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合、企业主责、社会参与”的质量工作格局。

三、做好当前工作,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党的十九大将于10月18日在北京召开,这是我们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全系统要以学习贯彻党中央、国务院《指导意见》和习近平总书记致中国质量(上海)大会贺信为动力,继续深入落实年初部署,下最大气力抓全面提高质量、加强质量安全监管、优化质检技术服务、推进关键性改革,同时抓好基层基础建设,以实际行动和优异成绩迎接十九大、保障十九大。

一要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进一步找准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这个“发力点”,牵住标准这个“牛鼻子”,打好质量宣传动员、质量攻关整治、加强全面质量管理、打造中国质量品牌等“组合拳”。要拿出一部分重点产品、重点服务质量提升的优异成果,向党的十九大献礼。今年以来各地质检部门主抓的130类198种重点产品,必须紧紧盯住,争取见到效果。我们在浙江抓马桶盖质量提升,“政、产、学、研、检”齐心协力,地方党委政府和相关产业、学校、研究部门、质检部门一起攻关,促进台州马桶盖质量水平大幅提升。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就要像这样下最大气力去抓。要加强质量攻关整治,继续一个一个行业抓,运用各种手段,动员各方力量,切实破解影响质量提升的实际问题。同时,要保持执法打假的高压态势,对质量问题较多的重点区域进行集中整治、挂牌督办,严格落实主体责任和属地责任。

二要深入组织质量安全风险隐患排查和专项整治。这是今年年初我们就开始抓的工作,也专门开过部署会。要紧紧盯住国门安全、特种设备安全、产品质量安全等领域风险隐患,决不能在中央如此重视质量的情况下出任何纰漏。如果出现质量安全问题,也不能回避,更不能捂着,要勇于正视,立即采取措施加以解决。当前,国门安全排查出的问题还有一些没完成有效整改,少数地区特种设备安全排查整治进展较慢,产品质量安全排查整治工作进展不平衡。总局将组织10个督查组,分赴各地进行督查,既要找出问题,也要总结推广经验。对各类质量安全风险隐患,要从监管对象、管理方式、制度层面研究分析相关因素,全面处置、及时消除隐患,确保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行业性质量安全问题。

三要深入搞好质检技术服务。用好质检技术手段,进一步打好“技术牌”、念好“服务经”。今年“质量月”,我们启动了以“服务零距离、质量零缺陷”为主题的质量技术服务中小企业活动,在全社会反响很好。要持续推进,实施“一站式”质量服务,帮扶企业升级质量基础,强化服务型中小企业质量管理,助力出口企业质量升级,助推质量提升。近期,通关便利化倍受关注。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第16次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指出,“切实解决进口环节制度性成本高、检验检疫和通关流程繁琐、企业投诉无门等突出问题”。国务院明确提出,今年通关时间要再缩短三分之一。现在商务、海关等部门都采取了实际措施,通关时间都在缩短。我们也要高度重视,把提高通关效率作为重中之重,摆到最突出的位置,尽最大的努力,交出一份满意答卷。

四要深入推进质检重点改革。在全面深化质检改革的同时,抓住质检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以更大的决心、更大的力度推进改革,加快质检职能转变。

——深化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制度改革。我们从2015年就开始抓这项改革。国务院“放管服”改革电视电话会议和有关座谈会点名让我们发言,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题审议,并批准在江苏宿迁召开现场交流会,李克强总理作出重要批示,王勇国务委员参加会议并作重要讲话,足以看出国务院的看重、鼓励和鞭策,也足以显现这一改革的重要分量。这一改革必须作为重头戏来抓。下一步,要按照《国务院关于调整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目录和试行简化审批程序的决定》等有关要求,深入推进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制度改革,切实做到四个“更”:一是许可更准,进一步将许可管理的对象聚焦在高风险产品上,重点落在保质量安全上。二是审批更简,大幅删减企业申报中的“繁文缛节”。三是监管更强,坚持放管结合、并重,推动政府质量监管到位、企业质量管理到位、质量基础设施支撑到位、监管保障措施到位。四是服务更优,加快网上审批系统建设,全面实施电子化和无纸化网上申报。

——加强质量认证体系建设。9月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门听取加强质量认证体系建设、促进全面质量管理工作汇报,李克强总理专门提出要求。这段时间,我们在抓紧研究起草相关政策文件,将按程序报批后印发实施。全系统要认真落实李克强总理要求,着重抓好六项工作:一是大力推广质量管理先进标准和方法,重点推动百万家企业学习应用新版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二是广泛开展质量管理体系升级行动,2018年全面完成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升级,争取到2020年,各类获证组织总数从目前的60万家增加到100万家。三是持续推进质量认证制度改革创新,改革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大力开展高端品质认证,坚决治理认证乱象,加快认证机构审批、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减程序、减环节、减时间、减收费、减申请材料。四是培育发展检验检测认证服务业,加快推动检验检测认证机构转企改制、与政府部门脱钩,加快整合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加快建设检验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五是深化质量认证国际合作互认,构建“一带一路”认证认可合作机制,扩大国内检验检测认证市场开放,积极参与认证认可国际标准、规则制定。六是加强组织领导和政策保障,完善全国认证认可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强化法规建设、政策引导、科技支撑、人才培养和投入保障。

——完善进出口商品质量安全风险预警和快速反应监管体系。这是今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专门作出的部署,已经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37次会议审议通过,体现了中央对检验检疫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极大信任。国务院将于近期出台文件,各有关部门和单位特别是各直属检验检疫局一定要高度重视,解读好、宣传好,抓紧开展行动。要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放在首位,正确处理质量安全和发展的关系,全面加强进出口商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评估、预警、处置和管理结果运用。需要强调的是,风险预警既是加强监管的重要抓手,也是优化服务的重要措施,不仅进出口商品要搞风险预警,国内产品质量监督也应该加强这方面的工作。

——抓紧建立统一的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体系。这也是中央深改办交给我们的任务,去年国务院办公厅已经印发《关于建立统一的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体系的意见》。我们正按文件要求,认真分解任务,加强部门协调,推进分布实施,着力推进7项重点任务,包括统一绿色产品内涵和评价方法,构建统一的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体系,实施统一的绿色产品标准清单和认证目录,创新绿色产品评价标准供给机制,健全绿色产品认证有效性评估与监督机制,加强技术机构能力和信息平台建设,推动国际合作和互认。当务之急,是抓紧编制统一的绿色产品标准清单、认证目录和实施规则,力争年内发布第一批,优先选取消费类产品开展认证,让消费者尽快有获得感。

五要全面加强自身建设。越是关键时刻,越要注意自身建设。党的领导、党的建设和全面从严治党,一刻都不能放松;特别是反腐倡廉这根弦,一刻都不能放松。要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推进党建工作标准化。在开会、出差、接待及日常工作中,深入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持把质检队伍打造成作风过硬的队伍,展示出良好的风采,经得住党和人民的检阅。

支树平就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有关情况答记者问

9月13日上午10时,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就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工作情况举行新闻发布会,邀请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局长支树平介绍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工作情况,并答记者问。新闻发布会由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局局长胡凯红主持。以下为新闻发布会现场答问实录。

支树平:欢迎大家参加今天的发布会,感谢大家对质量工作的关注和支持。9月是中国的“质量月”,这个月关于质量的重要活动、重要新闻接连不断,前几天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了质量认证工作,后天又要在上海举行面向国际的中国质量大会。但最令人振奋、最激动人心的是,党中央、国务院刚刚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以党中央、国务院名义出台质量工作的纲领性文件,这在我国质量发展史上尚属首次,因此具有重大的里程碑意义,必将对我国质量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这个重要文件是面向全党全国各行各业的,在多次征求意见中,经过40多个部门会签一致同意。作为质量工作主管部门的一个负责人,今天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先行一步,与新闻媒体的朋友和广大观众听众共同学习、解读宣传。

下面,我先介绍一些情况,谈谈我们对学习领会这一重要文件的3点基本认识。

一、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是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大家都知道,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突出强调了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质量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明确要求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李克强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对此进行了部署。我们理解,开展质量提升行动,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科学研判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形势、准确把握经济发展规律包括质量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经过深思熟虑而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蕴含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首先,这是我们坚定不移走强国之路、加快实现中国梦的一个战略举措。中国是一个大国,正在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央提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建党100周年,即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即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加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围绕这个奋斗目标,我们在许多领域提出强国目标和战略,诸如要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科技强国、文化强国等等。所有这些强国,最直接、最主要的衡量标准和追求目标,无疑都是质量。某种意义上说,大国和强国的根本区别就是质量。鉴于此,中央明确强调,要“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党中央、国务院《指导意见》进一步提出“将质量强国战略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质量强则国家强,质量兴则民族兴。大力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就是以质取胜、强国圆梦的重大行动。

第二,这是我们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经济迈向中高端的一个战略举措。经过几代人几十年奋斗,我国已形成门类齐全的产业产品体系,其中220多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中国制造行销全球。但也要看到,我们许多产业产品是拼规模、拼速度拼出来的,处于价值链中低端。中央一直在强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进而推动中国经济从中低端迈向中高端。实践证明,转型发展必须从质量着眼、从质量入手。要去低端产能,就要有基本的质量标准作为门槛;要迈向中高端,就要有较高的质量标准去引领。所以,提升质量是转型升级发展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和抓手。这个突破口盯住了,这个抓手抓住了,我国经济就一定会迈向中高端。

第三,这是我们改善供给结构、满足人民群众消费需求的一个战略举措。在解决了温饱问题、告别了短缺经济之后,老百姓对衣食住行的追求明显提高,质量需求也明显提高。相比之下,质量供给的短板就日益凸显。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我国不是需求不足,或没有需求,而是需求变了,供给的产品却没有变,质量、服务跟不上。有效供给能力不足带来大量“需求外溢”,消费能力严重外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所以,《指导意见》开宗明义地指出,提高供给质量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方向,全面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是提升供给体系的中心任务。这也是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上着重阐述和强调的。我们就是要通过提升质量来改善供给,着力打造“中国制造”物美价廉的金字招牌,不仅满足国内消费需求,而且也能得到更多国外消费者的青睐,更深更广地纳入全球供给体系,从而实现更高质量的供需平衡。因此,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是真正的利国利民之举。

二、《指导意见》是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行动纲领

中央发出了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号令,怎么行动?《指导意见》把这个号令、这个重大战略部署具体化、系统化了,向全党全国作出了最有力、最集中的质量动员。《指导意见》共6个部分、30条,总体上可以分为目标要求、主攻方向、主要举措、保障措施4大板块,相继回答了提升什么、怎么提升、怎么保障提升的问题。

一是在目标要求方面,提出了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指导思想首次提出把质量强国战略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基本原则强调以质量第一为价值导向、以满足人民群众需求和国家综合实力为根本目的、以企业为质量提升主体、以改革创新为根本途径。主要目标提出了1个总目标和4个分目标,总目标就是到2020年,供给质量明显改善,供给体系更有效率,建设质量强国取得明显成效,质量总体水平显著提升,质量对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促进经济发展的贡献进一步增强,更好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分目标对产品工程服务质量、产业发展质量、区域质量、国家质量基础设施效能分别提出了提升要求。

二是在主攻方向方面,瞄准产品、工程、服务三大质量,细化成8个重点领域,包括农产品食品药品、消费品、装备制造、原材料、建设工程、服务业、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对外贸易。这些领域都是老百姓关注的热点,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这些领域的质量提升上去了,我国的质量总体水平也就上去了。

三是在主要举措方面,提出了提升质量的7大主要举措,包括质量攻关、质量标准、质量创新、质量管理、质量监管、质量品牌、质量共治7个方面。其中有很多实招硬招新招,比如建立质量分级制度、推动质量评价由追求“合格率”向“满意度”跃升、实施服务质量监测基础建设工程、实施中国精品培育工程,等等。还单列一部分强调“夯实国家质量基础设施”,加快构建高水平的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及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为质量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四是在保障措施方面,提出了制度法规、财税金融、人才教育、质量激励、组织领导五大保障。这些措施非常全面,也非常具体,许多都是开创性的。组织领导是个大保障,包括加强党的领导、实施质量强国战略、建立中央质量督察、加强宣传动员4个方面内容,特别强调建立“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合、企业主责、社会参与”的质量工作格局,强化市、县政府质量监管职责,构建统一权威的质量工作体制机制,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我国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

三、党中央、国务院专门出台《指导意见》,部署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充分体现了中央抓质量的决心和作风

我们感觉,这是学习这个《指导意见》更需要认真学习领会的。

首先,这个《指导意见》充分体现了中央下最大气力抓全面提高质量的坚定决心。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质量。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一系列关于质量发展的重要论述。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要树立质量第一的强烈意识,下最大气力抓全面提高质量;还提出要一个一个行业抓,直到抓出成效。这次党中央、国务院专门印发这个文件,作出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具体部署,确实是在带头“下最大气力”,为全党确立了标杆,为全社会树立了榜样。

同时,这个《指导意见》也充分体现了中央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工作作风。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抓全面从严治党,抓全面深化改革,抓扶贫攻坚,抓环境保护治理,抓“一带一路”倡议等等,都是说到做到、一抓到底,成绩有目共睹。通过党中央、国务院印发《指导意见》,动员部署质量提升行动,我们深切感受到中央对抓质量的重视程度、看到对抓落实的力度。这也再次向全社会发出一个强烈信号,中央言必行、行必果,说了就要去做,就要见行动,就要求实效。

同志们、朋友们,我们常讲,党有号召,我们就要有行动。现在中央出了题目,我们就要主动破题,做好文章,交出满意答卷。作为质量工作主管部门,我们尤其深感机遇难得,抓不住就是我们的失误;责任重大,干不好就是我们的失职。我们一定要带头开展好质量提升行动,同兄弟部门一道落实好中央的部署要求。我们相信,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各地区各部门、各行各业的共同努力下,我国质量提升行动一定会取得显著成效,质量强国的宏伟目标一定能够早日实现。

中央电视台记者:假冒伪劣是所有消费者都深恶痛绝的,在《指导意见》中我注意到专门强调了要加强新形势下打击假冒伪劣工作。作为质量工作主管部门,下一步,质检总局在打击假冒伪劣这方面有什么具体举动?

支树平:这位记者的问题提得好。打击假冒伪劣是质量提升行动的应有之意和重要手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放管结合、并重,只放不管必有后患,要加强全面质量监管。《指导意见》也专门作出部署,提出要做好新形势下加强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工作,健全打击侵权假冒长效机制。

质检总局始终将打击假冒伪劣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近年来,质检部门始终保持执法打假高压态势,开展了“质检利剑”行动,2013年至今,共查处质量违法案件28.18万起,涉案货值148.66亿元;狠抓重点区域质量问题整治,组织对350多个重点区域开展集中整治,倒逼质量提升;在电商、进出口等重点领域深入开展打假治劣,查处了一批大案要案。如查处的杭州姿特服饰有限公司制造假冒“国际品牌围巾”案,现场查获假冒“LV”等国际品牌围巾2.4万条。再比如,今年4月,我们查处的一起特大制售假冒国际品牌运动鞋案,现场就查获1.7万双假冒“匡威”、“花花公子”等9个品牌的运动鞋,涉案产品货值超过2亿元。

坦率地讲,当前假冒伪劣问题仍较突出,打假工作也存在不少困难。一方面,一些企业诚信缺失,不惜以降低质量为代价制售假冒伪劣。比如,西安地铁“问题电缆”事件中,陕西奥凯公司在以最低价中标后,在车间下单时,就直接拉细瘦身电缆,降低成本生产劣质产品。另一方面,地方保护有抬头的现象,不允许执法人员进企业开展执法检查。

下一步,我们将借《指导意见》贯彻之威力,加大打击假冒伪劣的力度。对每一件涉嫌造假线索,盯住不放;对每一起质量违法案件,一查到底;对每一个造假企业,彻查严惩,建立违法行为记录并公布于众;对每一处质量问题严重区域,集中整治、挂牌督办乃至行政约谈。我们要下最大决心,通过严查严打严惩,坚决遏制住假冒伪劣问题蔓延的势头。

除了执法打假这个手段外,我们还有一个质量安全监管的“杀手锏”,就是缺陷产品召回。《指导意见》中也专门提出要加大缺陷产品召回力度。这项工作可以说“起步晚、进步快”。“起步晚”,是说我国出台这项制度至今也才十几年的历史,相比美国等发达国家50多年的历史要晚。“进步快”,是说我们召回制度体系越来越健全,技术支撑能力越来越强。反映到数字上,就是召回数量越来越多。从最初的每年几十万辆,到《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2013年开始实施连续3年超过500万辆,2016年达到1133.5万辆。今年截至9月11日已达到847.7万辆。再有就是质检总局调查和约谈力度越来越大。汽车产品受总局缺陷调查实施召回的比例从2013年的36.9%逐年增加到2016年的75%以上;消费品从2013年的24.6%增加到2016年的80%以上。下一步,我们要进一步完善制度,扩大消费品召回的适用范围;进一步加强召回监管工作,依法查处隐瞒缺陷、不履行召回义务违法行为;进一步加强国家缺陷产品召回技术机构建设,提升召回技术能力。同时,要加强部门协作、信息共享、执法联动,共同筑起产品安全防线。

我们号召广大企业自觉地抵制假冒伪劣,而且要自觉地履行召回的责任,提高自己产品的美誉度,也提升顾客的信任感和忠诚度。也希望广大消费者能拿起法律武器,主动举报假冒伪劣和缺陷产品,给我们提供线索,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中国日报记者:您刚刚讲到,9月是中国的“质量月”,我也注意到,今年9月1日,启动了全国“质量月”活动。您能介绍一下有关情况吗?今年的“质量月”活动相比往年有哪些突出亮点?

支树平:感谢这位记者对“质量月”的关注。国际上“质量月”活动最早起源于日本,从1960年开始,每年的11月份是日本“质量月”。美国从1985年开始,每年10月开展“质量月”。其他国家也开展了类似的活动。

我国“质量月”活动始于1978年,当时许多企业生产效率低下、质量问题严重。第一次全国“质量月”广播电视动员大会是1978年8月31日在北京政协礼堂召开的,出席会议的有当时国务院7位副总理。会后,原国家经委主任及副主任带队、国务院各工业部门的负责同志参加,分头到全国各地检查产品质量,“站柜台”“背废品”。近40年来,“质量月”活动内容不断丰富,参与部门日益增多,影响力持续扩大。

今年是第40个“质量月”,今年的活动主题是“大力提升质量 建设质量强国”。有3个特点:一是领域更广泛,活动联合主办单位增加到47家,涵盖了党、政、军、群等各方面,涉及产品、服务、工程、环境等各质量领域。二是内容更全面,涵盖了质量提升、质量宣传、质量整治、质量服务和群众性质量活动五大方面。三是活动更丰富,共计249项活动。比如,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开展质量标杆活动,交通运输部组织开展公路水运品质工程示范创建活动,农业部开展以“讲诚信 重质量 农垦可追溯产品在您身边”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工商总局开展“红盾质量维权行动”,海关总署开展“清风”行动和互联网领域侵权假冒专项治理活动,邮政局组织开展“野蛮分拣”专项整治等,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春潮行动”,团中央组织开展“安全·质量·品牌——青年文明号创新创效创优”活动等等。

质检总局作为质量工作的主管部门,在今年“质量月”期间重点开展3项活动,一是在9月15日举办主题为“质量:改善供给·引领未来”的中国质量(上海)大会,全球各国代表、专家、学者、企业家将共论质量发展。二是部署开展“服务零距离、质量零缺陷”的质量技术服务活动,把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工作沉到企业一线,像精准扶贫一样,对中小企业实施精准质量帮扶。三是围绕重点产品开展质量提升活动,开展质量状况调查,组织质量比对和会商会诊,研究制定质量问题解决方案。

深圳卫视记者:您刚才讲到,这次《指导意见》是以党中央、国务院名义首次出台的质量工作纲领性文件,具有重大的里程碑意义,这向外界发出怎样一个明确的信号?此外,我们知道深圳是一座年轻的城市,从自身城市发展来看,从深圳速度实现了向深圳质量提升和蜕变。在当前加快建设质量强国的新形势下,您能不能对我们质量强市的发展给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支树平:深圳是最早改革开放的城市,一直是我们改革开放的前沿。深圳也是非常重视质量的一座城市,从过去的深圳速度到深圳效率再到深圳质量,深圳都在开展这样的活动。你这个提问,代表了全国各个地方提升质量水平的一个趋势。

刚才你问到,党中央国务院专门印发了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发出了什么样的信号?我前面介绍情况的时候大体讲到了,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是中央作出的一个重大战略部署,《指导意见》是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行动纲领,把中央的号令具体化、系统化,发出了强有力的质量动员,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中央抓质量的决心和作风。它发出的信号,就是现在到了抓质量的时候,到了全党全国各行各业都来重视抓质量的时候了。而且发出一个强烈信号,中央是言必行、行必果的,中央说了就要行动,就要见到实效。党中央、国务院出台《指导意见》后,各级党委政府、各省各市各县怎么办?我们现在讲看齐意识,就要向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看齐。所以说,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现在都应该自问了,你跟中央是否保持一致,怎么开展行动?我觉得这个信号是非常明确的,是不能含糊的。

再回到深圳,深圳从深圳速度到深圳效率再到深圳质量,走了这样的发展历程,勾画出经济发展轨迹。深圳市委市政府确实是重视质量的,围绕质量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他们把深圳质量大大写在深圳街头、挂在深圳街头。深圳市是全国第一家通过验收的质量强市示范城市。要说对深圳有什么期望的话,就是要保持这种势头,保持这种光荣传统,敢为人先、勇立潮头,通过实践探索质量发展道路,为全国作出样板,提供新鲜经验。中央文件出台后,希望你们带头贯彻,尽快提供好的经验。

新华社记者:最近有关中国“新四大发明”的话题比较火,引发了大家对于中国品牌创建的关注。支局长如何看待中国品牌?质检总局在下一步携手相关部门提升品牌竞争力方面有何举措?

支树平:你提的确实是质量提升的关键问题。质量和品牌是有机统一体,品牌是质量的象征,质量提档升级,最终还是要体现在品牌上。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联合发改委等部门,报请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品牌发展的政策措施,包括《关于发挥品牌引领作用推动供需结构升级的意见》,批准每年5月10日设为“中国品牌日”,着力营造品牌发展良好环境。我们欣喜地看到,一批中国品牌在加速成长、快速崛起,中国航天、海尔、华为、株洲中车、振华重工、厦门航空、同仁堂、中建一公司等等企业已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为什么我们的品牌比较弱?从硬件上来分析,关键基础的原材料、核心基础的零部件、精加工的能力、精密检测能力还有比较大的差距。高端高档机床、高端芯片、高性能的元器件都是有差距的。从软件上来看,创新能力不够,质量的保持和持续改进能力不足,缺乏持之以恒、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有的企业一味追求低价、降低成本,然后又不能盯住某一个产品执着地把它坚持下去,导致产品的安全性、可靠性、耐用性低于消费者预期。还有社会责任、文化认同等方面的问题。所以品牌确实值得大家关注。我刚才讲中央开展质量提升行动,7个重大举措中有一个举措就是“着力打造中国品牌”。

为贯彻落实《指导意见》,我们将继续携手相关部门,重点抓好4项工作,大力提升中国品牌的竞争力。一是推动做好品牌发展中长期规划,正在和发改委等各部门共同起草《中国品牌发展战略》,研究制定我国未来一个时期实施品牌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战略任务和保障措施。二是完善品牌培育机制。深化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建设,打造区域知名品牌。实施中国精品培育工程,加大品牌保护力度,联合商务、工商、知识产权等部门,严厉打击仿冒品牌违法行为。用好“中国质量奖”的评选表彰结果,以质量提升来树立中国品牌的国际新形象。指导有关行业协会,为品牌建设提供专业服务。三是完善品牌建设标准体系和评价体系。制定发布一批品牌建设国家标准,引导企业走品牌发展之路。组织开展中国品牌价值评价活动,实施主动评价,提升评价工作的覆盖面和客观性。联合主流媒体,公开发布品牌价值评价百名排行榜和重点领域品牌价值50强名单,提升中国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四是开展“中国品牌日”系列宣传活动,通过举办中国自主品牌博览会,开设品牌发展主题系列专栏,召开品牌发展研讨会,组织品牌发展论坛,彰显我国自主品牌发展成就,打造中国制造、中国建造、中国服务的金字招牌。

中新社记者:我们注意到《指导意见》提出要强化市、县政府质量监管职责,构建统一权威的质量工作体制机制,就落实这一内容,质检总局具体有哪些打算?

支树平:这次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有五大保障机制,尤为突出的是组织领导机制。中央明确强调要加强党对质量工作的领导,而且明确要求强化市、县政府质量监管职责,构建统一权威的质量工作体制机制。你提的这个问题,可以说是非常鼓舞人心的。

你刚才讲到了基层,质量提升需要全党抓、全国抓,各级党委政府抓,但最终是要落到基层的,因为关键在基层、关键在基础。如果落不到基层,质量提升行动就会大打折扣。现在市、县质量机构建设出现一些新动向,基层在推动综合行政执法改革,不少市、县把工商、质监、食药监等部门组合成市场监管局或者市场和质量监管局,应该说进一步明确了市、县政府的监管职责,也进一步加强了监管力量,提高了执法效率,效果正在显现。

按照“两分法”来看,我们也注意到一些倾向,特别是对照中央文件看有一些差距,质量工作在基层有边缘化的倾向。多个部门合起来后,一个倾向是注重安全监管了,比如食品药品,还有锅炉、电梯等特种设备,监管确实加强了,但是反过来对质量提升、质量发展就重视不够,包括人员配备、经费安排上就有弱化的倾向。

第二个是质量基础设施有弱化的倾向。质检是一个技术性执法部门。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是国际公认的质量基础设施。世界银行发了两次专题报告讲质量基础设施,甚至指出计量、标准、合格评定是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支柱。现在要抓质量,不是管得严、拧得紧一点质量就上去了,现代社会要提升质量,除了要抓得紧,更重要的是要靠技术,特别是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这些技术要上去。但遗憾的是,很多人没认识到这个道理,基层有些地方就把这个弱化了。我们有一个调查,在基层市场综合执法部门中,独立设置质量机构的仅占4成,独立设置计量、标准化工作机构的只占48%、46%,设立认证认可监管机构的更是低至29%。

对此,我们确实感觉到很忧虑。因为这正是中央说的基础性、长远性的工作,这一类手段应该是加强的。不管怎么改革,质量工作都应该加强不能削弱。特别是质量提升,包括质量基础设施,这些更要加强,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党中央、国务院《指导意见》强调“建立统一权威的质量工作体制机制”,实在是英明正确。具体落实要突出3点。

一是健全体制机制。首先要加强党对质量工作的领导,建立“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合、企业主责、社会参与”的质量工作格局。加强对质量发展的统筹规划和组织领导,建立健全领导体制和协调机制。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将质量工作摆到重要议事日程,加强质量管理和队伍能力建设,认真落实质量工作责任制,强化市、县政府质量监管职责,确保在整合的机构中有专职部门、专门人员、专项经费抓质量,特别是抓计量、标准和认证认可和检验检测工作。

二是狠抓督察考核。探索建立中央质量督察工作机制。各地要建立健全质量工作责任制,加大督察问责力度。强化质量工作考核,将市、县政府质量工作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将考核结果作为各级党委和政府领导班子及有关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把质量工作的责任和压力持续地传导下去。

三是加大指导力度。质检总局正在中国计量大学举办第二期县级市场监管(质量监督)局长培训班,就是为了提升基层“一把手”的履职能力。各地省级、市级质量主管部门也要加强对下一级工作的指导,加大政策支持、业务指导、干部培训工作力度,努力为基层解难题、办实事。要强化质量工作的规范性和协同性,加快构建“横向协调、纵向同步”的质量工作新秩序,为质量强国不断夯实质量基础。

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各级党委政府都要抓,基层更要动起来。只有基层的质量提升行动真正开展起来、见到实效,党中央、国务院《指导意见》才能真正落地。

人民网记者:工匠精神继入选2016年年度流行语后,今年又被列入十九大前公职人员必须掌握的90个新名词之一。《指导意见》提出要健全质量人才教育培养体系,培育众多“中国工匠”,请问您对质量人才教育培养有何思考?

支树平:我们常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质量提升,关键在人,在人的质量素质,在质量教育。

这次《指导意见》对质量教育专门作了明确规定,特别令人振奋的就是提出把质量教育纳入全民教育体系,确实是抓住了质量工作的根本,也抓住了质量教育的关键。应该说,我们国家的质量教育和质量人才培养取得很大成效,但也还存在着系统性不强、协同性不足、融合性不够的问题。建设质量强国需要良好的质量文化和质量氛围,需要千千万万优秀的质量管理者、质量生产者、质量研究者、质量创新者。《指导意见》对此作了系统规划安排,从中小学的质量教育到高等教育都有相关要求,再就是加强质量的职业教育,实施企业质量素质的提升工程,还要推动建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企业共同参与的教育网络。着眼增强系统性、协同性、融合性,构成一个完备的质量教育体系。如果这些真正落实的话,质量教育就会落到实处。

对于工匠精神,李克强总理讲的非常多。在今年全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提出,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培育众多“中国工匠”。几天前,总理考察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时,指出要让工匠精神渗入每件产品的每道工序,培育铸就大批中国制造的合格人才。落实总理提出的要求,更需从教育入手,让职业院校和企业一道成为质量人才培养的主体;还要从制度入手,推广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建立企业首席技师制度,不拘一格选工匠、塑人才。

这里也和大家讲一个好消息,9月14日,在中国质量(上海)大会召开之前,筹备已久的中国质量研究与教育联盟要在上海正式成立,大概40多个单位参与。这个联盟将来会成为质量研究的大平台、质量教育的新高地,也会成为质量人才的孵化器。

凡是研究质量的人都知道,现在我们讲质量理论、质量管理、质量工具、质量手段,大量都来自国外,来自发达国家。很多质量管理大师,比如朱兰、泰勒、戴明、克劳士比、费根堡姆也都来自发达国家。我们国家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这方面起步比较晚,我们国际知名的质量大师、质量专家还比较少。所以,我们希望通过加强质量教育,一方面培养千千万万的质量人才,包括普通的质量工作者,包括中国工匠,但是也希望能够出专家、出学者、出大师,为提升中国质量水平、建设质量强国提供源源不断的有生力量。我们也希望,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将来为世界质量发展作出我们的一份贡献!

国际广播电台记者:近期,网民测评希尔顿等五星级酒店,发现几乎不清洗、更换床单等物品,涉事酒店称正在调查。其实,类似这样的服务质量问题还有很多,比如购物旅游、快递丢失、餐饮业卫生安全状况差等问题时常见诸媒体。请问质检总局在推动服务业质量提升上有哪些打算?

支树平:你刚才说的最近网上比较热的一些现象,我们质检总局也都注意到了。服务业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2016年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比已达到51.6%,占半壁江山,人们对服务质量日益关注。这两年,我国服务业呈现质量“稳中向好”的正向态势,重点服务行业顾客满意度稳定在75以上,保持在“比较满意”区间,但服务业结构还不尽合理,有效供给不足、竞争力不强等问题还比较突出。近10年来,我国服务类万人投诉量从2006年的1.24件攀升至2016年的2.0件,增幅达61.3%。网上购物、在线旅游等与互联网融合较高的领域,顾客满意度较低。提高服务质量,不仅是服务业效益提升的需要,也是振兴实体经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

这次党中央国务院《指导意见》的提出,要推动服务业提质增效,从两方面提出了要求,一是提高生活性服务业品质,二是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发展。下一步,质检总局将按照《指导意见》的部署,会同有关部门实施优质服务创建工程,加快建设质量治理和促进体系,共同推动服务业质量提升。总的思路是,坚持“水平政策”和“垂直政策”相结合。

“水平政策”方面,就是完善共性质量政策体系。一是推广实施优质服务承诺标识与管理制度,着力培育知名服务品牌。二是开展国家新型优质服务业集群建设试点,支撑引领三次产业向中高端迈进。三是开展公共服务质量监测和结果通报。今年,监测范围已经覆盖了全国31个省101个城市,包括公共交通、义务教育、环境治理、文化体育、行政便民、养老服务、医疗卫生等12个领域。四是健全服务业质量标准,推行重点领域服务认证。近期,我们将联合有关部委印发《服务质量信息公开规范》,探索质量信息公开清单制度,推动第三方服务质量监督,让服务在“阳光下运行”。

“垂直政策”方面,就是一个一个行业推动质量提升。一是联合国家旅游局,实施旅游服务质量标杆引领计划,遴选一批标杆单位,抓好一批培育试点,带动提升一批中小企业。二是联合发改委、交通运输部、商务部等10个部委,开展交通运输、铁路、民航、快递、农村供销等物流服务质量提升活动,推动补短板、提质量、降成本。三是联合民政部等部门,深入开展养老院服务质量建设专项行动,全面提升养老院服务质量。

到2020年,努力培育一批“中国服务”优质品牌与企业,打造一批现代服务业集群,使“中国服务”与“中国制造”成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车之双轮、鸟之两翼。

中国质量检验协会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