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市场监管创新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市场监管总局局长、党组书记张茅在《学习时报》刊文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营造稳定公平透明的营商环境”,为市场监管工作指明了方向。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要着力优化营商环境,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这就要求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强市场监管、优化营商环境的一系列重要论述,进一步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推进市场监管改革创新,着力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营商环境,促进经济高效运行和社会和谐发展。

商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化,营商环境持续改善

商事制度是规范市场主体和商事活动的制度安排和政策规定,是市场经济健康运行的基础性制度。按照国务院“放管服”改革部署,商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化,改革举措亮点纷呈,改革红利持续释放。

提高开办企业效率,开办企业时间大幅缩减。围绕减环节、压时间、降成本,研究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压缩企业开办时间的意见》,减少企业开办环节,大幅度缩短企业开办时间。外资企业设立实现商务备案与登记注册“一口办理”。登记注册便利化改革深化,29个省实现无纸全程电子化登记。

推动“证照分离”改革,大幅消减行政审批。开办企业除了需要领取营业执照外,还会遇到形形色色的许可证,这些“证”是事实上的门槛,而且很多是很难迈的“高门槛”,造成许多企业拿了营业执照但无法开展经营的问题。近年来,通过实施“先照后证”改革、“多证合一”改革和“证照分离”等改革,目的是要减少行政审批,破解“准入不准营”的难题。去年,各项改革都有新进展。整合涉企事项目录,全面优化“多证合一”改革。有序推开“证照分离”改革,对第一批106项涉企行政审批事项实施分类改革,推进“照后减证”。这些改革举措也倒逼了审批制度改革,成为影响长远、影响全局的综合性改革措施。同时,产品准入改革加快推进,食品、药品、医疗器械许可审批改革持续深化,知识产权注册便利化改革大幅提速,进一步提高了社会满意度和获得感。

持续改革商事制度,推动营商环境明显改善。通过商事制度改革,推动了营商环境的改善,提高了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世界银行《2019年营商环境报告》显示,我国营商环境总体评价在190个经济体中位列第46位,较上年度上升32位。我国成为营商环境改善最大的经济体之一。

不断释放改革红利,为宏观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商事制度改革,激发了市场活力和创造力,在改革发展全局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夯实了经济发展的微观基础,促进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2018年新设市场主体2150万户,同比增长11.7%。高新技术产业、新兴服务业、“互联网+”快速发展,新设企业中服务业企业占80%以上,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推动力。只要市场主体不断增长,就会有就业、有税收的增长。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速放缓,就业不减反增,市场主体的大量涌现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

外部环境复杂多变,经济发展和市场环境面临新趋势新挑战

2019年,经济发展和市场环境呈现一些新特点,对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加强市场监管创新提出新的要求。

经济发展面临新的下行压力,释放改革红利仍是支撑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需要进一步扩大商事制度改革效应。随着中美贸易摩擦和国际竞争格局的变化,国际市场环境更为严峻,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新挑战。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加大,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增多,就业形势严峻,特别是新设中小企业面临更大挑战。面对严峻形势,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充分释放改革红利,增强微观主体的活力和创造力,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仍是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必须以改革统揽全局,进一步扩大商事制度改革效应,继续当好放管服改革的先行者。在促进市场主体持续增长、公平竞争、优胜劣汰上下功夫,让市场主体进得来、出得去、活得好。

企业经营发展面临新的挑战,延长企业生命周期、促进市场主体健康发展,需要大力完善企业经营发展的政策环境。面对经济下行压力,企业经营发展将面临更多约束,特别是新设立的中小企业发展会面临更多影响,退出市场的数量有所增加。特别是企业生命周期较短,表明企业经营发展的政策环境还不理想,不适应市场主体健康发展的需要。下一步,在放活市场准入的同时,要把改善企业经营发展环境作为重中之重,大力简政、减税、降费,降低企业经营成本。

公平竞争成为影响企业投资发展的重要因素,吸引投资、增强市场信心,需要更加重视市场竞争环境的改善。随着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企业公平竞争的期望越来越高。不仅是外资企业,内资企业也同样,市场环境成为影响企业投资发展信心的重要因素。通过对长三角、珠三角企业的调查,以及国家统计局对小微企业的跟踪分析表明,公平竞争环境对市场主体发展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增强国内市场的吸引力,提升企业投资发展的信心,需要进一步规范市场竞争秩序,改善营商环境,为企业公平竞争、优胜劣汰创造良好的市场条件。

消费在支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更为突出,供给质量和消费环境还不适应消费升级的要求,需要进一步加强消费环境的整治。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因素加大的背景下,庞大的内需市场,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国际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近14亿居民和4亿多中等收入人群,蕴含着巨大消费潜力,是拉动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动力。但国内产品的质量和服务水平,还不适应消费升级的趋势,侵害消费者权益、影响百姓身心健康的事件还时有发生,影响着国内市场的开拓。特别是食品安全,农药兽药残留、化肥污染、非法添加、假冒伪劣等问题仍较突出,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顺应广大人民群众对消费品质、消费服务的更高要求,顺应对维护消费者权益的更好期望,要把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优化消费环境作为重要任务,严守安全底线,持续激发消费潜力。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着力解决市场环境中的突出问题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分析了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阐明了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政策取向和重点任务,为做好全年经济工作指明了方向。

要深刻学习领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把中央决策部署全面贯彻落实到市场监管各项工作之中,不断提高市场综合监管和综合执法效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打下决定性基础,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围绕激发微观主体活力,着力优化营商环境,进一步释放商事制度改革红利。把进一步提高开办企业效率作为改革的重要任务,2019年上半年,在全国实现“企业开办时间8.5天”的目标。同时,从企业准入改革向产品准入改革延伸,大幅压缩工业生产许可证,由24类压减到15类,同时进一步压减大类、减少目录层级,对原有的强制性认证种类也要大幅瘦身。从企业准入改革向行业准入改革扩展,重点是大力推进“证照分离”,实现“照后减证”,减少行政审批,在12个自贸试验区率先实现“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从准入环节改革向企业全生命周期深化,推动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简易注销登记退出市场,优化企业注销流程,着力完善企业注销制度。

围绕结构性改革,着力实施竞争政策,进一步创造公平竞争的制度环境。竞争政策是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维护市场机制高效运行的政策体系。越是发展市场经济,竞争政策越重要,经济就越有竞争力。竞争政策是基础性、根本性的,产业政策是短期的、补充性的,这是各国经济政策演变的基本取向。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竞争政策作为基础性政策,标志着我国竞争政策的实施将进入一个新阶段,将为结构性改革注入新动力,为创造公平竞争的制度环境迈出关键一步。市场监管部门要坚持落实竞争政策基础性地位,强化竞争中立原则,加大公平竞争审查力度,加强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不仅要规范企业的竞争行为,更要规范政府部门扭曲公平竞争行为,为内资和外资、国有与民营、大公司与中小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围绕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着力实施质量强国战略,进一步提升产品和服务水平。制造业是大国经济的基础,是今后一段时期国际竞争的焦点。建设制造强国,是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关键要发挥市场的力量,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通过公平竞争、优胜劣汰,鼓励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快速进入市场,形成劣势企业、僵尸企业退出市场的常态化机制。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鼓励发明、激励创新、促进创造。同时,要发挥质量技术基础的优势,发挥标准引领功能,强化计量、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专业技术服务在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围绕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着力改善消费环境,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适应我国经济从投资主导向消费拉动转型的趋势,把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净化市场消费环境,作为扩大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举措。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针对市场环境中影响消费信心的薄弱环节,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严谨标准、严格监管、严厉处罚、严肃问责,下大气力抓好食品药品安全,让人民群众买得放心,用得放心,吃得放心,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从2019年开始,在全国开展打击假冒伪劣三年行动,进一步净化市场环境。

围绕全方位对外开放,着力完善市场监管规则,进一步提升国际竞争力。推动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等制度型开放转变,是新时代对外开放的新趋势新特点。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家间的竞争,不仅是产品和服务的竞争,更是市场规则的竞争。市场监管、公平竞争、知识产权保护、技术贸易措施等,不仅是国内市场规则,也成为国际贸易规则的一部分,不仅影响着外商企业投资信心,也影响着内资企业的发展预期。中美贸易摩擦,不仅是贸易问题,也是市场规则问题。要高度重视全球化趋势,树立国际化市场监管理念,用国际视野审视市场监管规则和市场监管效应,建立公开透明的市场规则和法治化营商环境,不断提升市场监管国际化水平。

(编者按:本文来源于《学习时报》2019年3月1日刊。)

专题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