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好“质量提升行动”关键是“稳准狠实”

总理连续两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部署要“开展质量提升行动”,这是一个不同寻常的信号,反映出国家对“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高度重视。这种重视与常规透过一般文件体现的重视,程度不一样,更加明确、更显强烈,更加一以贯之。

这样做的原因,我理解有3条:第一,我国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提升质量是必由之路。当前,要通过提升质量来改善供给,着力打造中国制造、中国服务、中国工程优质优价的新形象,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的同时,有效适应国际需求,实现我国经济在更高质量基础上的新的供需平衡,这正是以质量提升助力高质量发展的可行途径。第二,一个国家的整体质量水平涉及技术、管理、科技、教育、人才及工业基础方方面面,质量提升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久久为功。从国际上质量提升的经验看,无论是1960年代日本的“质量救国”,还是1980年代美国的“质量振兴”,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到产生明显经济成效,基本上都经历了10年左右的时间。从这个意义上讲,“开展质量提升行动”还要一以贯之,驰而不息。第三,我国不同领域、不同行业质量发展的现状存在着较大的差别,质量提升要有的放矢,精准施策,甚至一品、一企、一业、一城、一地,各施一策,才能逐步实现从点到线到面的梯级进步,这也是质量强国建设的应有之义。

我认为,今年开展好“质量提升行动”关键是4个字:稳、准、狠、实。

一是“稳”。政府工作报告中部署要“全面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已从顶层明确了目标任务。但今年是改革年,两会过后,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必将如火如荼地展开,从中央到地方,都将进入改革议程,落实机构改革要求。如何在改革中保持政策连贯性,增强工作定力,不使“开展质量提升行动”部署落空,是“稳”的关键。

二是“准”。质量提升要聚焦问题,有的放矢,精准施策,甚至一品、一企、一业、一城、一地,各施一策,要点是“准”。韩国1980年代,面对出口汽车“质量坍塌”局面,制定质量提升行动,精准施策,坚持不懈,用10年左右的时间实现了汽车质量的大幅度提升,助力韩国在1990年代跻身全球汽车出口四强。

三是“狠”。质量问题不少是“老大难”问题,这些问题的根本解决宏观上涉及技术、管理、科技、教育、人才及工业基础等多个因素,微观上涉及研发、设计、制造、试验、检测及原材料、元器件、零部件采购等多个环节,解决起来不容易。开展质量提升,要“狠”字当头,不怕失败,协同发力,才能成功。

四是“实”。从国际国内的成功实践和失败教训看,提升质量需要真功夫,企业、行业、地方政府和国家都要舍得投入,敢于创新,用实招,求实效,核心是“实”。切忌搞文字游戏,做表面文章,在宏观质量评价上,搞选择性评价;在产品抽查上,搞选择性抽查,由此带来的所谓“质量提升”只是数字上的质量提升,不仅毫无意义,还会挫伤各方面的积极性,最终党、政府和国家形象抹黑。(信息来源于《中国质量报》。)

中国质量检验协会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