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位“航天委员”接力发言:
太空经济时代中国要准备好
3月7日,政协委员分组讨论“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北京华北宾馆的政协科协界小组讨论上,全国政协委员、嫦娥一号卫星系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叶培建院士,一边翻着厚厚的规划纲要草案,一边抛出“航天话题”。
“实际上,规划纲要草案提出的空间信息智能感知,与我们需要的远程医疗、远程教育、环境监测、减灾救灾等服务密切相关。花了很多钱建空间设施,地面应用也要跟得上。这个事情,不仅航天部门要做,各行各业都要重视!”71岁的叶培建声音洪亮,略显激动。
其他委员也结合规划纲要草案里的航天项目各抒己见。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教授徐世杰说,深空探测项目的意义之一就是推动技术的发展。但目前中国还难以出现“投入1块产出9块”的效果,因此要更加重视在航天领域里超前布局。
美国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进行的阿波罗载人登月工程,曾产生了系列民用专利产品,而用于健康检测的CT、核磁共振则是航天飞机项目的产物。这就是航天领域技术的产业链延伸。
徐世杰表示,中国应该超前布局一些航天科研探测项目,才能产生新的专利推动技术发展,并反过来二次开发以用于民用,从而扩大航天领域投入的产出效益。
“中国要发展好航天事业,迎接太空经济时代的到来。”全国政协委员、航天科技集团科技委主任包为民院士呼吁,中国应做好太空经济的顶层设计。
“太空经济并非发射几颗卫星就完了,而是通过卫星上天、地面应用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包为民以北斗卫星为例,指出北斗卫星已带动了许多产业和经济,国家正在规划用北斗导航替代GPS,这需要大家都来支持应用。只有建立了强大的应用市场,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把北斗卫星越做越好。
“今后很多重大项目要尽快抓好顶层设计,深化论证、尽快启动,早起步,才能实现跨越发展。”包为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