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经济也要讲质量安全
“3.15晚会结束了,大概过程是这样的,据爱家女性网爆料,我有一个喜欢海淘的朋友,天天用饿了么点外卖吃,有一天终于将牙齿吃坏了,于是打算去北口义齿看牙齿,结果刚出门就被一辆从车易拍拍来的车给撞了,车主是个赶着去刷单的淘宝店主,刚发现手机被莫名应用扣了不少费……”这是今年中央电视台3.15晚会结束没多久,就在社交媒体和网络上广为流传的一个段子,形象地将当晚曝光的企业和现象进行了浓缩与概括。
从今年央视3.15晚会曝光的企业和消费乱象来看,大部分都与互联网密切相关。无论正在兴起的网上生活服务还是早已蓬勃发展的网络购物,都可以算作是“互联网+”经济影响下的热门与新鲜事物,也属于当下许多消费者会选择的消费方式,从这一点来看,互联网早已深深地影响了每个人的生活与消费,互联网经济提供的产品与服务质量如何,也直接关系到每个消费者的自身权益和利益。
去年,“互联网+”在全社会流行开来,并迅速催生了与之相关的各种行业和产业,这些可以统称为“互联网+”经济。通俗来说,“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这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它代表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全社会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
当前,随着智能手机普及带来的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加上PC(个人电脑)端互联网的持续稳定,依靠互联网的方式来与各个行业深度融合从而产生“互联网+”经济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这也难怪在央视3.15晚会现场,对“互联网+”时代智能手机消费方式的安全性进行测试时,使得每个消费者都深受触动,因为这已经是很多人的日常生活与消费方式,但从曝光的这一系列“互联网+传统行业”存在的质量安全问题来看,“互联网+”经济也要讲质量安全。
“互联网+餐饮”“互联网+汽车”“互联网+电子商务”……央视3.15晚会曝光的饿了么、车易拍、道有道等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很多属于传统行业的质量安全问题,借助“互联网”这个工具产生了“变形”。另一类质量安全问题,则属于方兴未艾的“互联网+协同制造”的人工智能,它的质量安全更多属于安全漏洞,比如智能家电、智能设备等。无论是哪种“互联网+”经济形态下提供的产品与服务,质量安全始终是其必须坚守的底线,也是其存在和竞争的最基本法则与要求。
为了更好地发展“互联网+”,国务院去年专门发布实施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对于“互联网+”经济中的安全和质量问题都做出了明确的部署和安排。比如在安全方面,要求“建设完善网络安全监测评估、监督管理、标准认证和创新能力体系,探索建立以行政评议和第三方评估为基础的数据安全流动认证体系,完善数据跨境流动管理制度,确保数据安全”等;在质量方面,则重点是在标准方面有所作为,包括“按照共性先立、急用先行的原则,引导工业互联网、智能电网、智慧城市等领域基础共性标准、关键技术标准的研制及推广。加快与互联网融合应用的工控系统、智能专用装备、智能仪表、智能家居、车联网等细分领域的标准化工作”等。
从国务院的一系列部署安排中也不难看出,确保“互联网+”经济的质量安全是其健康发展的基础,因此,一方面需要对这个新鲜事物“立规矩”——主要是法律规范、政策要求等——尽快建立起来并确保从业者遵守,还需要在监管方面不断创新,保证有法可依、违法必究;另一方面就是需要建立完善的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发挥标准对质量的“硬约束”作用,从这些“互联网+”经济提供的产品与服务诞生之初,就立下质量安全的“规范”,助力其健康有序发展,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实现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