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能打动人心的“新国货”
全国人大代表、金山软件和小米科技董事长雷军日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中国已经成为制造业大国,然而国货仍然给人便宜货的印象。现在我国的供需矛盾,就是好的产品没有好到、便宜到大家愿意掏钱。在他看来,应该开展一场“新国货运动”,而所谓“新国货”,就是能够打动人心的产品。
打动不了消费者的心,这是当下传统国货面临的最大问题。与雷军的观点一致,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工商联原副主席、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会长庄聪生也认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国民的消费能力不断增强,人们开始向往更好的产品、更优质的服务、更先进的技术。但国内的低端产品太多,低质服务太多,假冒伪劣的东西充斥着市场,使得一些人不愿意在国内消费,导致一部分购买力向国外市场转移。
有学者认为,国人热衷境外消费,用经济学“理性人原理”来解释,其实就是人们追求“效用最大化”的一种现实结果。支配人们选择境外消费的第一个“理性”,当然是产品本身优质优价。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张小济说,如果说以前国人出境购物仅是因为价格便宜或技术含量高的话,如今他们的海外购物篮里,装的东西已经从奢侈品转向日用品,甚至是常用药,是实用又便宜的东西。
而影响人的消费选择的另一个很重要的“理性”,是包括产品和服务质量在内的消费环境。一些学者愿意把国人境外消费现象说成是消费力“流失”或“出逃”,不管怎么说,言词间都暗含着对国内消费环境的不满和批评。说中国消费者更信赖洋货,与说他们对国货不放心,其语义是一样的。虽然明知道不少洋货其实都是“中国制造”,但一些消费者还是愿意相信在“洋市场”买来的更放心。在他们看来,“洋市场”监管更严格,商家更规矩。有学者认为,虽然境内企业已越来越注重品牌信誉,商品质量也有了很大提高,但仍不时爆出质量安全丑闻,让消费者的心不是被打动而是一再遭受打击,这使得他们对具体的某些商品、包括对市场监管能力和决心也心生疑虑。
由此看来,国人消费力外流,根子在境内。既然较好的消费环境是吸引国人境外消费的重要原因之一,那么要留住消费力,就必须从改善国内消费环境入手,想方设法让国内的商业体系变得更诚信、销售流通体系变得更合理、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变得更可靠,从而使国内消费市场更具活力和吸引力。这就要求相关部门要从生产、流通、销售、售后等各个方面严格监管,最大限度地减少坑害消费者现象的发生,构建诚信商业体系,加大自主创新力度,从根本上提高我国商品的竞争力。
当然,要开展“新国货运动”,让“新国货”真正具有打动人心的吸引力,更根本的还是靠优秀企业发挥作用,生产出又好又便宜的产品。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努力改善产品和服务供给,像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的那样,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自己的实力提高了,产品和服务叫得响了,还怕人们不动心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