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质量留住外流的购买力

——魏传忠呼吁尽快制定《质量促进法》

据媒体报道,去年国庆期间,日本东京池袋附近的西武百货和东武百货人气旺盛,退税区排起30多米的长队,其中超过6成是来自中国大陆的游客。

另据媒体报道,德国法兰克福机场,每个免税店都挤满了中国游客,名牌手表、名牌衣服等很多热门商品被抢断货。

上述持续外流的购买力,一方面让国人成为世界各国最受追捧的“上帝”,一方面也折射出我国零售行业和产业界在应对“消费升级”方面存在的诸多不足。

全国政协委员魏传忠早早就关注到了这一现象,在他看来,只有从供给侧发力,生产出更高质量、更具品牌吸引力的产品,才能挽留住中国人逐渐外流的购买力。

根据国际经验,人均GDP在8000美元左右时,消费结构将从生存性消费向发展型消费升级。而目前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达到8000美元,正迈入品牌消费时代,高端品牌需求旺盛。但是,由于质量水平、标准水平和可靠性水平不高,导致我国质量溢价总水平长期处于负值,极大地制约了经济的转型升级发展。

魏传忠表示,近年来国内消费总体不旺,境外消费年均增长却达到25%以上,这种财富的国际转移,导致了我国人民“勤劳而不富裕”的现状。

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游客境外消费增至2009年的3倍,2014年,我国出境人数超过1亿人次,境外消费总额超过1万亿元,继续保持全球第一。这些数据表明,我国消费者需求结构已经发生很大变化,人们不再满足低端产品,尤其中等以上收入人群对高质量的生活充满期待。而面向低收入群体为主的供应体系,没有及时跟上中等收入群体扩大的消费结构。

“国内供给低端过剩、高端短缺的问题突出。”魏传忠认为,提高质量,已经成为新常态下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和主动方向。他呼吁尽快制定《质量促进法》,从供给侧发力,发挥质量的推动和支撑作用,着力增强国家和地区的竞争力。

在现代国际经济发展史上,质量在大国崛起中扮演着重要的推进作用。20世纪60年代日本提出质量救国战略,80年代美国制定质量振兴法案等,都促进了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增强。上世纪50年代,德国实施“以质量推动品牌建设,以品牌助推产品出口”质量政策,铸就了其坚实的实业基础和过硬的全球品质,即使在经历全球金融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双重打击的困难时期,依然可以凭借“德国制造”的顽强生命力而一枝独秀,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

本世纪以来,我国质量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总体质量环境依然有待改善。一方面,假冒伪劣屡禁不止,安全底线屡被突破,人们尚缺乏足够的消费安全感。另一方面,优质产品尤其知名品牌涌现乏力,消费引导力明显不足。

魏传忠表示,人们日益增长的消费能力与质量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突出,制约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影响着社会和谐稳定。质量成为提升供给力和理顺供需关系的关键,重拾人们消费信心,必须发展质量。

去年初被热炒的“国人抢购日本马桶盖”事件,一度令“中国制造”蒙羞,而根据质检总局一项关于马桶盖的产品质量国家监督专项抽查和行业调查显示:大部分不合格产品都是由国内中小企业生产的,中日主流品牌无论是在功能还是安全性能上,并没有明显的差异。

该调查再次凸显了质量供给的日益迫切。国内小企业在质量上的差距和大企业在品牌实力上的差距,都需要用质量促进去弥补差距,夯实基础。

魏传忠说,目前,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全社会需要摆脱以往片面的“速度情结”,做到“量质平衡”,从过去的速度效益型模式转向质量效益型模式。

现行的质量法律制度偏重对质量问题的政府管理,而对于质量发展和质量促进仍是空白,无法提供足够必要的质量制度供给,这既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质量需求,也与建立完善中国特色质量法治存在较大差距,迫切需要制定质量促进性立法进行有益补充。

魏传忠表示,质量促进法定位为构建全社会各主体质量共治机制,明确各主体在质量促进中的权利义务关系的基本法。国家有质量立法、企业有质量信仰、老百姓有质量信心,才能释放质量之于经济的不尽红利。

专题专栏

中国质量检验协会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