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产品和服务质量诚信承诺活动专题
传递质检信任,引领质量消费

江淮汽车逆势上扬 奏响中国品牌最强音

时间:2016-03-10 09:55   来源: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2015年,中国汽车行业发展增速进一步放缓,持续在低位徘徊,销量微增。而江淮汽车却逆势上扬,交出了一份靓丽的成绩单,累计销售各类汽车58.8万辆,同比增长31.61%,创历史新高。

江淮汽车的稳健发展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认可。2015年10月30日,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莅临江淮汽车考察,高度肯定了江淮汽车坚持多元化发展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强调创新发展是江淮汽车真正的动力,产品质量是开拓市场的基础和名片,而开放合作将成就未来更大的前景,希望看到江淮汽车占领更大的市场,参与更多的国际合作。

商乘并举构筑发展新优势

纵观2015年取得的成绩,江淮汽车不仅做到了乘商并举,也实现了销量和品牌的双提升。这也是得益于江淮汽车一直坚持“做强做大商用车 做精做优乘用车”的战略。

江淮商用车在行业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年销超过24万辆,保持了积极良好的发展态势,在汽车行业名列前茅。其中,主导轻卡产品市场占有率、附加值显著提升,并连续14年稳居国内同类产品出口第一。江淮重卡异军突起,位居行业第六位,并一举拿下委内瑞拉政府6159辆采购大单,创中国重卡出口之最。在2015年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活动当天,安凯宝斯通作为唯一一个直接参与阅兵式的客车品牌,搭载着抗战老兵方队与我国高精尖军事装备同台受阅,受到了各方首肯,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制造”的魅力。

江淮乘用车全年累计销售达35万辆,超出原定目标的117%,是国内增速最快的乘用车品牌。其中,SUV产品优势凸显,瑞风S3上市一年销量就达18万辆,稳居国内小型SUV市场首位;瑞风S2于2015年8月底上市,市场反响热烈,首月销售即超过6000台。瑞风S3与瑞风S2组成江淮SUV“双子星”,双双进入细分市场销量前十。在其强劲带动下,江淮乘用车2015年提前一个月完成30万辆的销售目标,创历史新高。

江淮新能源汽车走在行业前列

2002年,江淮汽车启动新能源汽车的研发。目前已系统掌握了电动汽车的关键核心技术:电池、电机、电控三大技术及电转向、电制动、能量回收关键技术,特别是电池热管理技术,本质安全管理技术实现突破。

2012年,作为国家三部委主导的国家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工程项目,江淮第五代纯电动轿车、安凯纯电动客车分别高水平通过验收。

研发能力的夯实为市场推广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江淮汽车在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方面一直敢于先行先试,领跑于行业。自2010年首批585辆纯电动轿车批量投放市场以来。截至目前,江淮iEV纯电动轿车已经累计投放五代产品,实现销售近2万辆,总行驶里程超过3亿公里。2010年,30辆安凯纯电动客车组成的合肥18路公交线,成为世界首条纯电动公交线路,运行5年来,安全运行总里程超过700万公里。到目前为止,已有1100多辆纯电动客车在合肥市正常运行。

2015年,江淮新能源汽车累计销售超过1.2万辆,同比增长近6倍。其中,江淮纯电动轿车共销售10521辆,同比增长超过400%。根据江淮汽车新能源汽车战略规划,将坚持纯电驱动的技术路线,纯电与插电两大技术平台,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占总产销量30%以上。

国际产能合作创造广阔舞台

2015年,在中国汽车出口量同比大幅下降的背景下。江淮汽车始终坚持“有效益,有技术,有品质,有特色,有规模”“五个有”的经营方针,积极进行产品结构调整,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今年累计出口各类产品5.9万辆,同比增长8.72%,出口总额、出口总量分别位居行业前列。

如今,江淮汽车已建立了覆盖南美洲、非洲、中东、东南亚、西南亚和东欧130余个国家或地区的营销网络,构建了超过700家的国际销售服务网点,拥有19家海外KD(散件组装)工厂。

目前,国家的“一带一路”给汽车产业带来了多重发展机遇,江淮汽车也将重点抓住自身未来发展方向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高度契合的契机,进一步加快中东、北非以及西亚等“一带一路”沿线重点国家的市场开发。

国家质检总局质量管理司
中国经济网
国家质检总局产品质量监督司
中国消费网
中国质量网 | 中国产品质量申诉处理网 | 中国质量检验信息网 | 中国质量检验协会 | 联系我们
声明:凡本网注明“中国质量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本网转贴的文章均转载自国家正规网站,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致电010-64209133 网站许可证号:京lCP证030750号 网站备案:京lCP证03075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241
版权所有:中国质量检验协会Copyright © 2011 Inc. All rights reserved.